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皇孙”、“嫡孙”、“嫡长孙”、“皇太孙”、“太孙”、“好圣孙”这些称呼。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称谓的含义与背景。
“皇孙”是指现任皇帝的孙子,具体来说,指的是所有皇帝儿子们的儿子。无论数量多少,他们都属于皇亲,位列皇室成员,享有尊贵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皇孙”是身份的体现,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一称呼会随着父亲的封号变化。例如,明朝时期,当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时,朱高炽常被称为“燕王长子”,朱高煦则是“燕王二子”,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是皇孙。在这里,称呼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作为皇孙的身份。
此外,“皇孙”这一头衔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位,它仅仅代表一种身份。这种身份是自出生便自动赋予的,不需要经过朝廷的正式册封,只要是皇帝儿子的儿子,他们就自然是皇孙。这一称谓象征着皇室的血脉和地位,但并不赋予实际的权力。
在明朝时期,根据《明皇祖训》,当皇子或皇孙年满十岁,并且获得皇帝的宠爱或因功勋获得赏识时,他们可以被册封为亲王或郡王。皇子人数众多,但皇太子的地位却是独一无二的,若原有的皇太子去世或被废除,才有可能重新册立新的皇太子。类似的,皇孙也有数量限制,但皇太孙的地位同样只能由一位继承。
根据《明皇祖训》,亲王的嫡长子在十岁时会被册封为王世子,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而亲王的庶长子及次嫡子也会被封为郡王,且授予不同等级的印章和册封。郡王的后代也会根据世代传承而获得相应的官职,从镇国将军到辅国将军等。
至于如何称呼皇帝及其家族成员,《明皇祖训》也有明确规定。皇太子、亲王通常自称为“长子”或“某王”,而孙子则自称“长孙”,以此类推,后代的称谓也有层级之分。值得一提的是,“皇太孙”和“太孙”虽然含义相同,但前者常用于正式场合,后者则更多见于私下。
尽管《明皇祖训》有明确的规定,但实际的册封往往并不完全按照条文执行。比如,在明朝历史上,真正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的只有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和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允炆在15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孙,而朱瞻基则是在13岁时获得这一殊荣。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虽然本应成为皇太孙,但因英年早逝,未能享受到这一荣誉。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除了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外,并未给其他子孙封爵。虽然皇帝有其祖训,但执行时往往更看重对皇子的宠爱与重视,这种实际操作有时并未严格遵循祖训。
“嫡长孙”是指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孙子,通常拥有优先继承权。如果嫡长孙早逝,继承权会由第二个嫡孙继承。如果没有嫡出子孙,庶长子则会成为继承人。而“好圣孙”是对某位皇帝孙子的一种高度赞扬。例如,朱瞻基曾被誉为“好圣孙”,这一称呼体现了他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和欣赏,且是极为聪慧、品行优秀的代表。
“皇太孙”和“郡王”都需要经过册封,接受一定的待遇,开始参与朝政并领取俸禄,这与“皇孙”不同。后者仅仅是血统上的继承者,一出生就被认定为皇孙,并不会立即进入朝廷事务。相比之下,“皇太孙”作为储君,肩负着未来成为皇帝的责任,接受的是更加特殊和高规格的待遇,而“亲王”、“世子”和“郡王”则属于臣子,地位相对较低,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