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一代杀神白起,为何最后被秦昭襄王直接赐死?白起到底错在哪里?
创始人
2025-09-04 02:04:00
0

公元前257年,一代杀神白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秦赵两国的战场前线。

但是就在这位赫赫有名的杀神,还没走出咸阳地区的时候,一道新的命令就传来了。只不过,这次的命令,不是让白起带兵去打仗,而是给了他一柄剑,让他自尽。

面对秦昭襄王送来的这柄剑,白起只能仰天长叹。白起这一生,虽然杀敌无数,留下了一个杀神的传说。但他到底还是一个将军,面对自己大王赐死的命令,他依然没有拒绝的权力。

所以最终,白起只能长叹一声,然后拔剑自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这一生,对于秦国的贡献,绝对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没有白起,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恐怕还要往后拖很久。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上,白起绝对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既然如此,为何这位著名的杀神,最后却会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呢?

白起被赐死这件事,其实还得从长平之战开始说起。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杀神,白起生活的时代比较特殊。白起所在的那个时代,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崛起,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耕战体系。但同时,当时的秦国,只是列强之一,还做不到一家独大。

所以,白起这一代人,主要任务就是合纵连横,逐渐打服其他国家,然后让秦国成为唯一的那个超级大国。

身为军人,合纵连横之类的事情,和白起没多大关系。白起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乃至重创敌人。所以,自白起出道开始,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白起在伊阙之战打残了韩魏两国;鄢郢之战打服了楚国;华阳之战再次重创韩魏两国。

而在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中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宋国,引起了众怒,最后被其他几大强国同时围殴,然后一蹶不振。

所以,在这几十年的混战之后,齐、楚、韩、魏这四个国家,先后被重创。至于北方的燕国,因为地处北地,受地理位置限制,也很难和秦国争锋。到了这个时候,列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较量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赵两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爆发了。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秦国进攻韩国,给韩国打出了一块飞地,然后韩国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赵国接收了这块地方之后,自然就和秦国对上了。

两国对上之后,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两国不断向前线增兵,两国前线已经屯兵过百万。到了这个时候,秦赵两国就算想和平收手,都很困难了。

因为在这种局面下,秦国如果先退了,赵国很有可能会趁势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围殴秦国。而如果赵国退了,秦国则有可能趁机杀入赵国腹地。

所以,在这场对峙战当中,两国只能不断增兵,不断消耗对方的补给。企图用自身国力,压垮对方。

如此,两年之后,秦赵两国的后勤补给,其实都耗得差不多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开始出手。秦国先是用外交手段,稳住其他国家,孤立赵国。同时,秦国又用离间计,迫使赵国临阵换帅,换上了年轻的赵括。

而赵括上场之后,秦国则是悄悄派出白起,统领秦军继续作战。接下来,白起利用赵括贪功冒进的特点,给赵括布置了一个口袋阵,让赵括钻进了自己的口袋,彻底切断了赵国的补给线。此后,白起一口气围了赵军四十多天,终于把赵军逼得粮草彻底断绝,不得不投降了。

不过,赵军投降之后,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出现在白起面前了。

这四十万投降的赵国降卒,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从秦国的角度来说,最好的结果,自然就是把这四十万赵国精锐,全部收编,收为己用。这样一来,以后秦国就可以凭空多出四十万精锐,接下来说不定很快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但这个结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确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首先。当时秦赵两国常年打仗,赵国人对秦国非常抵触。其次,这些赵国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不太可能真心归降。

最关键的是,当时秦国这边的粮草,其实也不太够。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才把足够的补给运到前线,支撑几十万秦军在前线对峙三年。如果这时候忽然又多了四十万赵军,跟着一起吃饭,巨大的补给压力,会把整个秦国彻底压死。

所以,这时候的白起,就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都完好无损地放回赵国。但这样一来的话,这场长平之战,秦国就白打了,根本起不到重创赵国的效果。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处理掉,这样就可以重创赵国。但同时,坑杀几十万降卒,这种事情又太过不人道。

别看白起号称‘人屠’,之前也杀过近百万人。但那些人,都是在战场上被秦军消灭的,而不是投降之后被消灭的。

这时候的白起,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秦昭襄王让他处决这四十万人的命令。这样一来,白起既能毫无顾忌地替秦国消灭隐患,也不用自己去背负这个滥杀降卒的骂名。

但是结果,白起什么都没等到。或者说,他等来的,只是秦昭襄王让他自己处理这件事的命令。

这也就意味着,秦昭襄王自己也不愿意背负滥杀降卒的骂名,他想让白起来承担这个骂名。

虽然白起心里不太情愿,但出于秦国利益的考虑,白起最终还是选择承担了这个骂名。此后,白起直接下令,将这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同时,白起也准备指挥大军,直接进攻邯郸,打算一战灭了赵国。

彻底消灭赵国,以后秦赵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事,这样一来,白起也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杀降的理由。

但问题是,就在白起即将指挥大军,踏平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忽然下令,让他撤兵!

这个命令,让白起觉得莫名其妙。直到后来,白起才知道,秦昭襄王之所以让他撤兵,原因其实有很多。表面上的原因,是当时秦国自身的粮草,也已经耗尽了,根本不足以支撑白起再打邯郸。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时秦国的丞相范雎,怕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地位超过他,所以才向秦昭襄王建议退兵。

至于秦昭襄王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当时秦国真的没有粮食了,确实不足以支撑白起继续打邯郸。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当时秦昭襄王确实给白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而白起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得不就此撤兵,失去了灭赵的机会。

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其实是秦昭襄王对不起他。因为哪怕他不惜背负骂名,坑杀了那四十万赵军降卒,秦昭襄王依然没支持他灭赵。而秦昭襄王这边,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所以,自此之后,原本信任无间的君臣二人,就开始出现嫌隙了。

这种嫌隙,其实已经注定,白起接下来很难会善终。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实在是功高震主。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进一步加深了君臣之间的嫌隙。

按照之前秦赵两国的谈判条件,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虽然可以撤兵,但赵国要给秦国一块地盘。可是当秦国真的撤退之后,赵国却变卦了。当时的赵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不但迅速重新组织了防御,而且还从其他国家搬来了援兵。

等到这些都布置完以后,赵国立马翻脸了,根本不肯再给秦国土地。

此时的秦昭襄王,自然是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让秦国大军再次出征,进攻赵国。谁都看得出来,虽然此时秦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粮草补给再次充足起来,可是赵国那边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帮助。这样算下来,此时进攻赵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机会,还不如之前让白起接着打呢!

可是秦昭襄王作为秦王,自然是一言九鼎。他既然下令了,那秦国大军自然就只能出动了。但是秦国大军出动之后,作为主帅的白起,却称病不出。

对此,后世其实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说,白起是故意装病的。知道这场仗他去打了之后,必败无疑,所以不愿意去打。也有人说,白起确实是病了,自长平一战结束之后,这位秦国杀神的心气就崩了,所以就开始重病缠身。

白起到底是不是真的病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眼里,白起这么做,就是和他对着干!就是在嘲讽他的昏庸无能!

如果此时秦军在前线打赢了,或许秦昭襄王还能放白起一马。因为只要秦军在前线胜利了,秦昭襄王就能证明,秦国能打赢那几场大战,不是因为白起多牛,而是因为他这个秦王领导有方。但可惜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军虽然一口气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是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抵抗,同时又被其他国家的军队围殴,损失惨重。

如此,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秦昭襄王再次去找白起,强行让他去前线领兵。而这一次,面对秦昭襄王的强行下令,白起也不能拒绝,只能赶往前线。但同时,白起上路之后,走得异常缓慢,根本没有想去前线打仗的意思。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昭襄王最终决定,直接赐死了白起。而白起收到赐死的命令之后,纵然心有不甘,但他身边没有军队,也没法反抗,所以只能自尽了。

这就是白起被赐死的整个过程。

那么,从秦昭襄王的角度出发,白起除了抗命不尊这条死罪之外,到底还有什么罪名呢?为什么秦昭襄王就不能让这位立过大功的秦国杀神,安享晚年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我们就会发现,白起其实至少有四条死罪,每一条几乎都是‘罪无可赦’。

首先,白起的第一条死罪,就是功高盖主。山东六国,白起一个人就打残了四个国家,而且还差点灭了赵国。如果后来的邯郸之战,秦国胜了,或许还可以证明一下,白起的战绩,只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强大。

但问题是,邯郸之战,秦国偏偏败了,而且损失惨重。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战之后,所有秦国人都会认为,之前这几十年当中,秦国之所以战无不胜,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位英明的秦王,而是因为秦国有白起这样一位战神!这样一来,白起的声望会骤然提升,再加上他在军中的声望,白起绝对有能力威胁到秦国的国君。

功高盖主,这是白起最大的原罪。

其次,白起的第二条死罪,就在于当时秦昭襄王的年龄太大了。如果单纯是功高盖主,秦昭襄王或许也未必就会那么忌惮。毕竟,秦昭襄王本人,确实很强。哪怕遇上白起这样的绝世名将,他也能很好地控制朝堂,白起很难威胁到他的王位。

但同时,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高龄了!在战国时期,这已经算是很罕见的长寿了。所以,就算是秦昭襄王本人,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秦昭襄王虽然寿命很长,但他却只有两个儿子。而且在赐死白起十年之前,秦昭襄王的长子,已经去世了。所以在这之后,秦昭襄王只能立自己的次子做继承人,这个次子,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也就是秦始皇他爷爷。

在正史上,这位秦孝文王是直到他哥哥去世之后,才被立为继承人的。这也就意味着,之前他没有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而且在史书上,这位秦孝文王早年的经历,也是一片空白,基本上没什么功劳可言。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如果这时候白起还在的话,那秦孝文王很有可能根本压不住白起。另外,当时的秦孝文王,虽然还是储君,但年龄也已经很大了,而且身体还不太好。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秦昭襄王其实更担心,自己这个儿子,死在自己前面。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秦昭襄王的担心是对的。就在他去世一年之后,秦孝文王就去世了,儿子只比父亲多活了一年。

那如果儿子先走一步,秦昭襄王只能立孙子做继承人的情况下,白起又活着,这个局面,恐怕就太可怕了。

白起的第三条死罪,则是他的私交。据史书记载,白起和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关系非常好。而在秦昭襄王的母亲去世之前,秦昭襄王曾经一度被架空,朝堂上的很多权力,都被他的母亲宣太后,以及这个魏冉把持。直到后来,秦昭襄王重用了范雎之后,才改变了这种格局。

虽然在之前的朝堂斗争当中,白起一直没有参与。就算秦昭襄王驱逐魏冉的时候,白起也没有多说什么。但谁又能保证,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白起不会因为这层关系,联合秦国的芈姓外戚,一起夺权呢?

除此之外,白起的第四条死罪,则是他在长平之战当中,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壮举’。虽然白起当时坑杀这些赵国降卒,是替秦昭襄王背锅,也是为秦国做贡献。但以当时的局面来看,秦国此时已经在赵国陷入了泥潭。如果杀了白起,说不定就能把锅彻底甩到白起头上,让赵国百姓的抵抗力度弱一些,或许前方的秦军就能打赢了。

杀了白起,平息赵国那边的舆论和怒火,似乎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这四条死罪,每一条都能直接要了白起的性命。而当这四条死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秦昭襄王选择直接赐死白起,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这就是白起被赐死的真相。

说到底,还是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已经到了功无可封的地步了。如果白起之前没有和秦昭襄王产生嫌隙,或许秦昭襄王还会让他善终。可是既然嫌隙已生,秦昭襄王为了秦国的稳定,自然就只能赐死白起了。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