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对待亲王的态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源于两朝的权力结构的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明朝把王爷当猪养,清朝把王爷当狗养。
先说明朝:
明朝分封亲王是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一辈子精明,却在分封亲王这件事儿上犯了糊涂。他想的挺好,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来镇守,手里管着各自的军队。一是拱卫中央,防犯外敌,二是一旦中央有变,各地的亲王可以有力量勤王,看起来很不错。
但从西汉开始,西汉西晋等无数次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地方的王爷手里有军队以后是会造反的!明朝自然也没有例外。老朱是开国皇帝,亲王们都是他的儿子,他自然不用担心。果然老朱一死,孙子朱允炆继位,就开始管不住地方的王爷们,削藩不成削出了一个靖难之役,燕王攻下南京当了皇帝,也就是永乐皇帝。
由于永乐帝自己是亲王造反,所以自然对王爷们极为忌惮。上任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削免了全国王爷们的权力,军队是不要想了,地方政务也绝不许亲王们插手。而且各地的地方官还有监督亲王的义务,未经中央批准不许离开城池,更不要想进京了。
不过明朝对亲王们的生活待遇倒是很好,这点给后来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明朝的宗旨就是——养着王爷们,好吃好喝,只要不造反,万事大吉。
即使这样,明朝永乐皇帝之后的历史上也发生了几次亲王造反,但规模都不大,但明朝的宗室政策导致的后果是明朝皇帝们想不到的。
(清朝亲王)
从古到今,中国的君权都是呈上升趋势。但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王与何人共天下?
皇帝权力再大,也毕竟是一个人,能力有限。尤其面对着庞大的官僚集团的时候,皇帝会感觉势单力孤,难以应付。所以皇帝为了避免文官们串联起来对付自己,必须要拥有一个忠于自己的集团,用来钳制文官们。
在两汉时期,皇帝依靠外戚钳制文官。魏晋的时候,皇帝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皇帝在以门阀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面前毫无抵抗力,君权衰微。南北朝之后,军事贵族们崛起,有枪便是草头王。从南北朝到隋唐中期,皇帝一直是依靠军事贵族们来维护统治,对抗文官。唐末开始依靠宦官,随即进入五代的混乱时期。到了两宋,皇帝既没有外戚的力量也没有宦官和勋贵的力量,所以宋朝的皇帝在士大夫的面前相当弱势,权力很有限。
到了明朝,事情发生了变化。
明朝皇帝严格限制自己的血亲,无论是亲王还是外戚。而朱元璋把明朝的勋贵几乎诛杀殆尽,永乐朝以后的勋贵根基不深,于是明朝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文官,必然选择一个集团——宦官。
所以明朝历史上,宦官为祸非常普遍,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等,宦官的破坏性很大。
到了清朝,清朝吸取了明王朝的教训,宦官是绝对不敢用了。而且由于清朝是满族王朝,而文官却几乎都是汉人,所以清朝为了对付汉人文官,必须选择满族贵胄!
从清朝入关开始,清朝的亲王们就在政治结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为清初的亲王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等于是军事勋贵和皇室亲王的结合体。甚至清朝初年的政权架构里,还有“议政王会议”这种机构,军国大事需要由王爷们开会讨论批准,王爷的地位可想而知。
而这种传统也继承下来,清朝两百年的时间里,王爷们一直在北京,在北京的主要目的,一是不让他们掌管军权,防止亲王造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朝廷里担任要职。由于清朝的民族色彩,所以清朝的亲王们几乎都与皇室站在同一战线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朝的王爷们在对抗文官上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到清末,满族王爷们和旗人还依然在清朝的政权里占据主要地位,曾国藩张之洞这种汉族名臣,想要做点什么事情,还要靠亲王奕忻的支持。袁世凯这种实权重臣,也要靠旗人亦誆做后台,满州贵族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种政策也并非全无好处,终清朝一世,宦官始终没有抬头过,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李莲英小德张,跟明朝的大太监比,权力实在是小的可怜,这算是清朝政权设置的科学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