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个撒了几十年的谎,苏联不想圆了,1990年,苏联承认自己是凶手
创始人
2025-09-03 18:03:48
0

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轻松获取更多类似的文章,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Karma

——编辑|t

1940年春天的卡廷森林依旧美丽如昔。尽管那时整个欧洲的战火四起,卡廷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春花刚刚吐露芬芳,仿佛战争的阴霾无法侵染这片宁静的土地。

然而,这片平静的森林很快被一声刺耳的枪响打破。鸟群惊慌失措地从树梢飞起,紧接着是一连串的枪声和哀嚎声回荡在森林中…

仅仅数周的时间,2.2万无辜的生命倒在了这片森林中。他们曾是律师、医生、军官、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但最终他们被粗暴地埋葬,连一座墓碑都没有留下。

这些死者全部来自波兰,而执行这一暴行的,却是曾自诩为“正义”的苏联。那段历史一直被深深掩埋,直到1992年,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

为什么苏联要对波兰的高级官员展开如此残忍的屠杀?又为何要隐藏这一罪行长达几十年之久?

在苏联中央政治局的档案馆里,藏有大量机密文件,其中不乏一战和二战时期的重要资料。这些文件的内容几乎仅限苏联的极少数高层知晓,甚至连戈尔巴乔夫也不曾知晓其内容。

这些档案袋上,很多都贴着“永不开启”的禁令,连苏联高层也没有权限随意查阅。直到苏联解体前夕,内政混乱,档案管理松懈,才有机会触及这些禁忌。

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几天,戈尔巴乔夫终于获得了阅读这些秘密档案的机会。

当时,戈尔巴乔夫决定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这一决定让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妥,于是决定让戈尔巴乔夫先了解档案的内容和价值,之后再做最后的决策。

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瞒着叶利钦,反而邀请他一同在办公室阅读这些文件。当时,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雅科夫列夫三人一起翻阅这些资料,虽然他们都曾是经验丰富、深谙权谋的政治人物,但这份文件却令他们三人都大吃一惊。

戈尔巴乔夫回忆称,“我们三个人当时甚至毛发倒竖。”

这份震撼人心的文件,记载了卡廷大屠杀的真相——这段历史曾被苏联政府掩盖了整整50年,直到苏联解体时,才有人得知…

1940年春,卡廷森林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苏联在经历了十月革命后正式建国,尽管后来逐渐成为了世界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初建时其军事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都极为薄弱。

由于前身沙俄参与了一战,苏联决定退出战争,放弃了沙俄曾争取到的欧洲众多利益。

其中之一便是1795年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的瓜分波兰条约。尽管苏联表面上放弃了波兰,但对于波兰的野心并未消退。

一战后,已灭亡的波兰重新复国。苏联趁机与波兰就边界问题展开了争论,并通过军事手段把部分波兰土地并入苏联版图。

波兰自然不甘示弱,随即与苏联爆发了战争。战后,双方意识到彼此都无力取胜,于是达成了停战协议并签署了条约。

但历史上所谓的“互不侵犯条约”往往无法信任。即使双方签订了条约,也无法消除深层的敌意,尤其是波兰占据了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土,这使得苏联始终心怀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国力不断强大,而波兰的进展相对缓慢,军事实力差距逐渐拉大。苏联对波兰的威胁不断加剧,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借口发动进攻。

苏联当时面临一个困境:他们确实有能力从波兰手中夺回失去的土地,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犹如一块大肉摆在面前,却无法下口。

长时间的等待后,一位名叫希特勒的人最终为苏联解决了这个困局。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开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逐步侵略欧洲。苏联意识到希特勒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最初却并未立即开战,而是选择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的战略目的是希望借此将自己排除在欧洲战场之外,默默坐享其成,让德国与英法等国互相厮杀,自己待价而沽。

这一策略初见成效。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波兰奋起反抗,组成了200万人的军队,但面对德国强大的进攻,他们只能节节败退。

在德国西边如火如荼地作战时,苏联悄然发动了军事行动。

苏联迅速集结大军,向波兰东部进发,并在波兰政府逃离华沙之际,下达了进攻命令。

苏联以“波兰政府已崩溃,苏联不能让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陷入危险”为由发动了攻击,但显然,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实际上,他们的目标是瓜分波兰,并与德国达成某种默契。

随着波兰的灭国,希特勒提出保留一个残破的波兰政权,以此巩固东欧的霸权,但这一提议遭到了苏联的强烈反对。

苏联深知,这个波兰政权对他们的威胁过大,因此最终同意彻底摧毁波兰。

此后,希特勒在波兰境内建立了多个集中营,进行恐怖统治,并大肆杀害波兰人民。

苏联亦效仿德国,建起了战俘营,关押了约2万名波兰战俘。

然而,苏联不希望留下任何隐患,决定彻底消除这些战俘,实施残酷的屠杀。

1940年4月初,苏联开始行动,将被俘的波兰军官送往卡廷森林,实施杀害。

苏联人草草地将这些尸体掩埋在森林中,又继续将其他波兰人送往此地。

一个月的时间内,2.2万波兰人惨死在这片森林中。

这些死者中,除了约1.5万名战俘外,还有大量波兰的官员、知识分子、律师等,他们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显然,苏联的目的是切断波兰复国的希望,消灭其未来可能的复兴力量。

这一屠杀几乎没有任何痕迹,尸体被迅速掩埋,甚至在尸坑上方种上了树木,试图彻底抹去罪行的痕迹。

这些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仿佛从未存在过。

1941年,德国把目光转向苏联。

两国的虚伪和平关系终于崩溃,苏德战争爆发。

德国的闪电战迅速侵占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其中也包括卡廷森林所在的地区。

在1943年,苏联军队逐步反攻。

德国人在卡廷等地挖掘战壕时,意外发现大量尸骨。经过分析,他们确认这些尸骨是波兰人的。

尽管德国也对波兰人进行了残酷屠杀,但他们从未在卡廷森林杀害过任何波兰人,显然,这些波兰人是苏联所杀。

德国公开了这一发现,波兰流亡政府也向苏联发出质疑。

斯大林的回应是强烈否认,并指责德国为挑起舆论,试图嫁祸苏联。

然而,纳粹提供的证据确凿,苏联的嫌疑非常大。

但由于二战期间的国际政治需要,其他大国选择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

战后,苏联始终没有承认卡廷事件。

直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才看到档案,才得知这一罪行的真相。

叶利钦决定将档案交给波兰政府,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

1992年10月14日,俄波两国举行了档案转交仪式,波兰总统接过这份揭开真相的档案,撕开了几十年被掩盖的谎言。

2010年2月4日,普京邀请波兰总理图斯克一同前往卡廷公墓悼念无辜死者。

尽管两国的和解之路依然漫长,但最终,俄罗斯向波兰道歉,承认了历史的错误。

然而,所有的道歉都无法复生那些已经死去的灵魂。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战争,少一些像卡廷惨案那样的悲剧。

(参考文献)

石晓燕.卡廷事件与苏波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0(4):3.

徐焰.波兰历史几个瞬间:卡廷事件、流亡政府和华沙起义种种情由[J].世界知识,2010(9):3.

谷月.波兰之殇:魂断卡廷[J].社会观察,2010(05):69.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