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峰
话说,在那个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的古老年代,张家口作为一座屯兵之地,曾经一度成为了拱卫京畿的重要军堡。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独特地位都是别处所无法比拟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们不容否认的是,就一座城市而言,能够构成名城和重要城市的因素最起码有三个,即:城市人口、城市建筑和城市的历史文化。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这三个要素当中的灵魂。因此,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记忆,正因为城市也有着完整的记忆,所以,每座城市也才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每座城市也都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而逐渐厚重,直至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名城。
而我们大好河山张家口便是一座无愧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名城。想当年,还是在新石器时期,在张家口境内便有人类的足迹。故而也才有了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遗迹。之后,张家口一直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融合的地带。期间,既有金戈铁马的呼啸,也有张库大道上的驼铃声声。张家口逐渐成为了我国北方边境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不仅是天南地北的商贾云集,而且,还长期生活着许多外国客人。
当然,张家口之所以著名,老吕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它作为武城和军堡的存在。我们依据现存的历史资料可知,事实上,从战国起,张家口就有了修建长城的记载。其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战略防御,以抵御北方过来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至今,那绵延数千公里的长城都在默默诉说张家口在过去防御战争中的强大影响力。也正因如此,万里长城的第一门——大境门便修建在了张家口。
当然,铸就张家口军堡文化的,不仅有大境门,长城,还有张家口堡,文昌阁、抡才书院、财神庙、定将军府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因而,张家口也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尤其是张家口许多构造精美的拱形桥更是串起了张家口的整个历史时空。为此,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还对张家口的一座桥做了如下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里的桥,也就是如今张家口下花园鸡鸣山脚下的那座避风桥。这座完全由石头砌成的拱形桥飞架于两座山峰之间,每当狂风大作时,只要你跨上避风桥,便会感觉不到有一丝一缕的风吹雨打,所以,还颇为神奇。
也正因为,张家口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朴的民风。所以,几千年来,这里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处于远古时代的“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等战役,还是发生在明朝与蒙古部落的战争都是此起彼伏,当时的张家口简直就是一处当之无愧的战场。
于是,后来的明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边防,弥补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于永乐二年,就在宣化、张家口一带,专门又筑起了一座能够长期驻军的城堡,即:张家口堡。
张家口堡构造十分坚固,在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楼,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还有着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堡内有协镖署、中营署、守备署,常年驻扎着为数不少的军队,因此,张家口也就有了“武城”之称。当然,之所以要将“武城”放到张家口,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张家口以北的内蒙古高原,根本无险可守,所以,只能放到张家口这个地方。也正因此,张家口在很长的历史时空里,就成为了拱卫京畿的重要军堡,这是别处根本无法所比拟的。此后,直到1945年之后,张家口的军堡功能才开始走向弱化。(吕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