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县衙,人们就不免想到的就是知县在堂上一片醒目,大喊“堂下何人”,衙役在两旁排成两列大喊“威武”,同时用手中的棍子砸向地面,将县衙的氛围烘托的十分严肃。
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便是师爷,师爷一般都扮演了为知县出谋划策的角色,一般是县衙中的智力担当。但现实中县衙的配置就是如此简陋吗?
并不是的,虽然人们常用“七品芝麻官”来形容知县这个官职很低,因此很多人便认为知县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官,几乎没有什么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清代的县衙中设了许多职位,一个小小的县衙就仿佛一个小朝廷,由知县统领,其他人各司其职。
而且在知县管理的当地,知县就是最大的官,几乎所有人都会巴结知县和他的家人,所以有的知县在当地仿佛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清代的县衙是怎样的设定,难道就是知县、师爷和两排衙役吗?误会了,它简直是个小朝廷
一、知县的官职有多高?
知县这一官职起源于唐代,在那时设立了一个佐官代理行使县令的职责的官职为知县事,意为知道辖县内所有的事情,以管理好辖县内所有事情。
到了宋代,知县这一官职被朝廷正式设立,朝廷开始专门派人前往各县管理一县事务,并让他们作为一县的长官,这一官职逐渐简称为“知县”。
到了元代,朝廷将官职改制,一县长官的职称被设为县尹。直到明清,知县这一官职名称重新被改过来,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结束。
知县在一县之中掌管了许多事情,不仅管理着一县之中的政治和经济,还掌管了县城之中的军事和诉讼权,可以说知县几乎掌管了其领导的县城中所有的事情。
在科举制盛行的古代,朝廷中只有少数官员是通过特殊途径由皇帝直接封官,其余所有官员都是通过科举选出,知县一职也可通过科举选出。
在清代时,知县在每一任上的任期都是三年,知县在百姓中的别称也有许多,有县长、县太爷、县太爷等等,知县在任期满后如果表现优秀是可以升迁的,知县大多可以升迁为知州、知府、主事、同知等。
其实说到知县这一官职,就不由得要说到知县这一行政区划的由来,“县”起源于郡县制。在春秋时期之前一直都实行的是分封制。
由于将许多权利都分给了诸侯,所以国家的权利变得十分分散,一些诸侯借着自己掌握这兵权和在自己属地上所有的权利而大肆扩张逐渐威胁到了国家的统治,诸侯扩张的越来越严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国家。
在周朝后期,由于周朝的统治者越发昏庸,更加无法掌控这些诸侯,周朝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覆灭了。
春秋时期的国家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权利都收归统治者手中,但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距离国家权利中心比较远的偏远地区,统治者建立起了郡县制来管理国家。
这也就是郡县制的由来。郡县制成立后,自然要有人来管理这些地区,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知县一职也就慢慢诞生了。
二、县衙中有编制的人员
知县是其所管理地方的长官,知县每天处理县城事务的场所就是县衙,在县衙中除了知县还有许多其他职位的人,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讲述。在县衙中除了知县外,还有其他人员也在朝廷对于县衙的编制设定中。
首先说到的就是同样有品阶的人员,知县的佐贰官和属官。
知县的佐贰官有两类,第一种就是县丞,县丞属于正八品的官员,有自己独立办公的场所,在清代所有的一千三一十四个县中只有三百四十五个县设有县丞,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县都拥有县丞的。
一般来说,如果县内事务知县一个人就可以管得过来,那么这个县就是不需要设县丞的,所以一般来说只有事务非常繁忙的县衙中才会多设一个有品阶的县丞。
作为一个有品阶的官员,县丞所掌握的权利和管理的事情也不少,一般来说,县丞通常管理着这个县的粮食马匹、赋税征收、户籍登记以及管理巡捕等事务。
对于县丞一职,清代和明代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在明代时,如果知县外出,县丞是可以代为行使知县的权利的。
而到了清朝时,不管什么情况下,县丞都不可以越俎代庖地行使知县才可以行使的权利,当知县外出或有其他事务不在时,朝廷会另外派人去管理县中事务。
第二种就是主簿,主簿与县丞一职十分相似,只是主簿官衔更低,只有正九品。而且在清朝所有县中,设立有主簿的县只有五十五个。
由于主簿所主理的事务与县丞多有相似,所以一般在设立了县丞之后便不会再设主簿一职。
另外知县的属官也是县衙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知县的属官有许多,他们分别都负责不同的事务,常见的属官有典史、巡检、税课大吏等,其中只有巡检有一个从九品的品阶,这些人员都分别负责不同领域,从他们的职位称呼中就可以看出。
知县的佐贰官和属官是县衙内部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他们基本都负责上层管理事务,而经常与百姓打交道的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职位,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职位,书吏、衙役等。
三、没有编制但同属县衙
在县衙中没有编制的人员有很多,但他们也都是县衙中不可或缺的人员,少了他们县衙想要维持基本运转就会比较困难。
首先我们说一说这其中的文职人员,书吏。书吏顾名思义就是书写的官吏,他们主要负责为县衙抄写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还保存着县衙的人事档案,掌握这县衙中每一个人员报到时间、是否有奖惩等。
县衙中的书吏又被分成了许多不同部门,分别掌管相应的各项事务,所以书吏也是县衙中一个人数比较庞大的队伍。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衙役了,衙役通常分为四班,分别是皂班、快板、民壮、捕班。其中早板起到的是威慑和刑讯的作用,快板常被派遣出去收税、押运货物等。
民壮是从民间召集来得比较壮的男子,他们的作用通常都是看守库房、粮仓等,捕班就是我们常说的捕头,他们的功能就是抓捕罪犯,协助知县管理好辖县治安。
虽然朝廷对于衙役数目的规定是数百人,但实际县衙中衙役的数量经常远超这个数字,有的县衙中衙役的数量可以达到上千人,所以衙役可以说是县衙中数量最多的一个队伍。
最后我们要说到的就是幕僚,幕僚常被称作师爷,他们通常是在知县的身边出谋划策,他们不完全受知县管控,和知县没有上下级的关系。
有的幕僚由于自己才能十分出色,会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幕僚的地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在遇到比较糊涂的知县时,幕僚还可以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
从上面对县衙结构的介绍来看,真实情况中的县衙绝不是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只由几个人组成的人员简单的样子,而是有着许多职位和人员的。县衙和朝堂一样,有大小官,有上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