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宫,窗外已是繁星点点,而里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病榻上批阅公文。
不时晕倒,不时咳血,熬了两年,最后劳猝而死,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这大明山河。
这个人叫张居正,一个让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再次焕发生机的奇人。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他死后一年里,陕西御史杨四知,突然上书弹劾他十四宗大罪。从救世之臣沦为千古罪臣,曾经亲如父子的万历皇帝一反常态,家产尽抄,封号尽夺,祸及子孙。
张家十七口被困于家中饿死,长子自尽于狱中。
而张首辅的一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传奇。
01
明前路,披荆斩棘
公元1525年,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张家诞下麟儿,取名张白圭,后更名张居正。
一岁能言,两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过目不忘,下笔成文,被左邻右舍称为神童,令老师自愧没有什么可教的,直接让其参加乡试,十二岁,考取案首(秀才第一名)。
湖广巡抚顾麟听闻有个13岁的孩子要考举人,便欲看看他是否言过其实。
顾麟刚出完题:“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已答到:“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麟大喜过望,当即将自己的腰带赠给他:“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只能暂时委屈你了。”
在明朝,玉带是权利的象征,唯有一品大员能带,顾麟的期冀之意,溢于言表。
然而,他又怕张居正年少得志,容易忘形,便下了一道暗令:“此次考试,无论张居正答得如何优秀,都别让他中第!”
名落孙山,张居正只得回家沉淀,年后再考。
第二次,他果然考中了,同样,十六岁的少年在一片赞赏声中迷失,认为进士不过探囊取物,便不再用心学习,甚至连考试都没去,终日贪图享乐,沉迷吟诗作对。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生离死别:祖父张镇逝世,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辽王的嫉妒。
张居正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辽王府也不例外。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辽王妃经常对和张居正同龄的辽王世子说:你看看人家张白圭,再看看你。
一念就是十多年,如今世子成了王爷,便召了侍卫张镇一起喝酒。
当夜张镇喝得酩酊大醉,次日便撒手人寰。
张居正知道祖父的死与辽王有关,却无济于事,除将仇恨深埋心底,他什么都做不了。
这件事唤起了张居正内在的野心,从此,目之所及,不再是诗情画意的闲适,而是攀登权利巅峰的决心。
而当实力还配不上其野心时,他只能沉下心,摒弃浮躁,专心用功。
02.
树理想,百折不挠
1547年,23岁的张居正成功考上进士,位二甲前列,选为庶吉士,两年后入翰林院任七品编修。
1550年,“庚戌之变”爆发,蒙古因对明王朝"贡市"不遂而发动战争。首辅严嵩“过耳不闻”:"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蒙古不过是掠食而已,饱了便会自行离开。”
于是蒙古人在边境烧杀抢虐,八日后,获得通贡的权利,酒足饭饱而离开。
当权者毫不作为,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唯一能与之相抗的权臣徐阶却一言不发。
张居正眼睁睁看着,泱泱大明被蛮夷如此对待,却无能为力。
皇帝日复一日修仙,严嵩日复一日地乱来,徐阶日复一日地和稀泥,张居正日复一日地郁闷。
壮志难酬,深感前路无望的张居正,无奈下只能请了病假,临走前还讽刺了徐阶一把:”古之匹夫尚有高论于天下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哉?”
回到老家,为疏解内心郁闷,便开始游览山川,只是这并没有缓解他的情绪,反而让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原来这个世界,有人穿不上衣。没衣服穿,便只能裹杂草,遇上寒冬,熬不熬的过便只能看天命;
原来这个世界,有人吃不上饭。没饭吃就啃树皮,树皮啃完吃观音土,观音土消化不了,留给他们的只有死亡。
他们不求富贵,不求温饱,甚至不求尊严,只求生存。
天堂和地狱仅差一道门,门内朱门酒肉臭,门外路有冻死骨。这是他的第二次觉醒,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也看到了世界的不公与残忍。
见过金碧辉煌,未曾见人间疾苦,算不得见多识广。
只有路过天堂,看过地狱,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有的人,见识了世界的黑暗与不公,他们选择让自己不成为弱势的一方,努力钻营,最后成为利益既得的一方;
也有的人,在见识了世上的残忍与丑陋后,怜惜在困苦中煎熬的一方,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条无比艰苦、却自带光芒的路,为这些人撑起一把伞。
而张居正接过了前人的火把,成为了又一个照亮前路的人。
03.
谋后世,不问己身
张居正回到朝堂,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政坛高手。
他与大学士徐阶交好,却与其政敌严嵩关系也可;任国子司事务,与祭酒高拱感情甚笃;调任裕邸讲学,更是得裕王器重。
游离在一群人精之中,却没有一个政要权贵说他不好。
后来,严嵩、徐阶、高拱陆续倒台,张居正终于走上了权利的巅峰,当权长达十年,史称”江陵柄政“。
只是此时的明朝,外边蒙古虎视眈眈,内部财政空虚,如此情况下,他欲扶大厦将倾,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
通过“一套鞭法”,清理田制,遏制住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改善中央财政;通过"考成",提高官员办公效率,改变官场作风;扶持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震慑边关外患。
明王朝蒸蒸日上,可张居正的身体却日益削弱。
屋漏偏逢连夜雨,1577年,他父亲去世。按照明朝丁忧制,若官员父母死去,必须回到祖籍,守孝27个月,到期后或行起复。
唯有一个例外:那便是夺情,皇帝强制要求工作,不准回去,可即便如此,也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那时,改革刚渐入佳境,若回乡,此前心血付诸东流,若夺情,便会留下了不孝罪名,予人把柄。
斟酌再三,张居正最终还是选择让皇帝下旨夺情,在京带孝。
果然有人上奏弹劾张居正不孝,万历皇帝随即发布命令遏制:“胆敢再攻击张居正夺情者,格杀勿论!”张居正毫发无损,可这件事却让他更加清楚:有太多人等着抓他把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然而自己不得善终无妨,改革决不能半途而废,
他开始必须采取行动,尽自己所能保证改革的延续。
工作上,张居正进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不舍昼夜地工作,严查欺压百姓的人员,惩办办事不力的官员,强化边境防守,治水治河。”
对于小皇帝,他从一个慈父变成了严师。曾经,他亲自为万历编写教材《帝鉴图说》,每晚上都来给小皇帝讲故事,教他治国理事。而如今,他只是整日督促,压迫着他成为一个明君,配合李太后一起用退位威胁他。
以他的谋略,不会不清楚,如此对待万历,极可能会引起反弹,致使万历仇视他,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只因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明君,需要一个人从他手中接过火炬,为国谋事,又岂敢惜身。
唯一的问题是,他可能未曾想到万历反弹的后果居然是摆烂,荒怠朝政30年。
凭一己之力为大明续命半世纪,亲手开创万历中兴,可惜,这一切都仅是水中月,他的所有付出,在他死后,皆化作乌有。
04
《明朝那些事儿》写到: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明明可以安安稳稳当个官,学徐阶左右逢源,未尝不可善终。
他却在当权后,将枪口对准了身边的利益阶级:
“偏偏要实行改革,让在位者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偏偏要丈量土地,让豪绅们不能随意逃避赋税;偏偏推行考成法,让同僚不能再轻易尸位素餐。”
多少人迷失在政治的名利场中,唯有张居正,历经三朝,斗赢四代权臣,却依然保持初心,数十年来,一刻不忘。
然而,自古以来,但凡牵扯皇位更迭,牵扯变法改革的大臣又有几人能得善终,他的结局其实早已经埋下了种子。
先不说他执意改革,“为政而得罪巨室”,于自身,他也有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生活奢靡,传言乘坐的轿子,需要32人来抬,比之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权独揽,万历逐渐长大,张居正却依旧把控朝政,李太后甚至可以用他恐吓万历:“使张先生闻,奈何?”夺情之后,更是放飞自我,擢升自家子嗣为官,纵容其父张文明,在地方偷税漏税,鱼肉百姓。
正印了的同僚海瑞所言:“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可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淹没,反而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中更加熠熠生辉。
以一己之力,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变成青史留名的“万历中兴”。“功在社稷,过在己身”,终其一生,他无愧于国家,亦无愧于人民。
少年时确定仕途,便披荆斩棘;后看到世界不堪的一面,选择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炬;再后来,为将这束火炬传下去,不顾死后会如何,一意孤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或许万历帝后来与群臣对峙时,有无数次想起张居正,但最后都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毕竟,世上群臣千千万,可世间再无张居正。
作者: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