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历史长河,总有一些人的命运令人唏嘘感叹,西汉四大名将之一周亚夫就是其中之一。
一、七国之乱的平定,对汉朝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推行的政策中,最成功的当选“推恩令”地推行,当时诸刘姓亲王的郡国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为了成功的削掉诸郡王的势力,汉武帝利用人性,推行“推恩令”的实施。
“推恩令”意在推行恩典,原来在诸郡国中,只有嫡子才能继承土地,汉武帝为了打破这种诸郡国政权、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他认为诸郡王除了嫡子之外的儿子也应该分到土地。
推恩令最终得到有效地执行,诸郡王明知道汉武帝意在削弱自己的力量,但不得不照着去做。如果不照着做,那有可能在父子之间或在兄弟之间,引发家庭内乱。
让推恩令顺利实施的基本原因是汉朝廷的强大,早在汉武帝的前任汉景帝成功镇压七国之乱,已经大大削弱了诸强郡国的实力,为后来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更为诸郡王企图以兵力造反杜绝了后路。
七国之乱爆发,一时不知所措的汉景帝让周亚夫平乱,原来默默无闻的周亚夫横空出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平息了七国之乱。周亚夫为何许人也?
二、周亚夫受到汉文帝的喜爱,得到汉景帝的重用,平定七王之乱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在周亚夫还是一个小小河内郡守时,他遇到一个算命妇人,说他命相尊贵,三年封侯八载为相,九年后饿死。周亚夫当时并不以为然。
郡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一个市长五年就要成为国务院总理,就在当时,确实可能性不大。再说了,周亚夫当时大小也是个郡内,丰衣足食,饿死更是无稽之谈。
在汉文帝时代,嫡长子继承家里的财产、爵位,周亚夫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不久,周亚夫的哥哥因为杀人,如果爵位没有被收回的话,应该由周亚夫哥哥的嫡长子来继承爵位。
汉文帝念周亚夫的父亲周勃有功,没有收回爵位,让族人推选出有贤德之人来继承,族人推荐了周亚夫,应征了三年封侯。
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关。周亚夫由一个小小的河内郡守晋升为将军,并得到驻守细柳的机会。
一天,汉文帝心血来潮,想去看望一下守城的的将士们,就策马来到了细柳。
没想到,汉文帝先是着实吃了一个闭门羹。先是守城的将士不开门,后来好歹持着汉文帝的符节被允许进去,还得到了守城士兵的警告:
“不能在军营里疾驰。”
等周亚夫见到汉文帝之后,因着将服不能行跪拜,只行了一个军礼,只揖不跪。
汉文帝对比之前巡查霸上、棘门时,都是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接,好不威风。汉文帝在周亚夫这里却见到了另一番景象,周亚夫治军严谨,将士兵威风凛凛,仿佛铸起了一面铜墙铁壁。
汉文帝对此赞不绝口,敌军想找败霸上、棘门容易,但他们绝对打不过细柳。这让汉文帝旁边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都替周亚夫捏了一把汗,在皇上面前摆架子,这不是没事找抽吗?
幸好汉文帝是一个贤君,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他欣赏周亚文的耿直,更看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这也让汉文帝在弥留之际向太子刘启推荐:
“如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
汉文帝的推荐让周亚夫获得了升迁的机会。汉景帝即位后,周亚夫任“车骑将军”。但是汉景帝却不喜欢周亚夫,同样的耿直,在汉景帝眼里,却是傲慢。
机会终于来了,周亚夫终于迎来了在汉景帝面前展现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汉景帝面对七国作乱,他想起了周亚夫。
七国之乱起因是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削弱郡国的力量,但是遭到了郡王的联手抵制。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有时导致货币无法流通),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
周亚夫也确实不负众望,当时七国主力正在攻打梁国,周亚夫并没有打算去救援,他有着一套完整的计划。他先是闭关不出,从背后偷偷断了七国军队的粮道,再绕道进军,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周亚夫用兵神奇,他的不救援,让梁国成为牺牲品,吸引了七国主力去攻打梁国,避免了自己军队的损失,腾出手来打敌军个措手不及。在不到三个月的情况下,吴王被杀,楚王自尽,五国节节败退,维护西汉王朝的统一,但也让梁王对他恨之入骨,梁国一度陷入绝境,数万梁军被杀。
梁王是窦太后最喜爱的儿子,梁王没少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周亚夫出于对战局的全面考量,拒不出兵救梁国,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需求,并没有太在意梁国的生死存亡。梁王作为太后最喜欢的儿子,连汉景帝都得让他三分,周亚夫耿直且不善政治,赢了战争,输了人情。
三、周亚夫官至宰相,却饿死在床上
因平七国之乱有功,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快周亚夫就暴露出了他耿直不会讲政治的短板。有两件事造成了周亚夫的悲剧: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
窦后想封汉景帝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推辞说,窦后哥哥的儿子也是汉文帝的时候才封侯的。窦后说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直到他死后才封了他的儿子为侯,直到现在还觉得遗憾。
汉景帝顺水推舟说,那我跟丞相商量一下吧。本来汉景帝是想借丞相的口来说出这个事情,毕竟,王信无功。耿直的王亚夫一口拒绝,还搬出了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汉景帝只得对这件事作罢。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汉景帝很高兴,为了鼓舞更多的匈奴的人来降,要给他们封侯。周亚夫认为,如果给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置不守节的大臣?
汉景帝认为周亚夫迂腐,还是给唯许卢等五人封了侯。周亚夫非常失落,就以生病为由请辞,没想汉景帝也不挽留,直接就给批准了。
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想试试周亚夫的脾气有没有改掉一些,就把他召来了,并请他吃猪肘子,但是又没有筷子。周亚夫就让随从拿来筷子,景帝笑着说:
“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周亚夫此时只要服一个软,称要是没有你们大领导背后的扶持,我们怕是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工作啊。
偏偏周亚夫就是耿直,直接拂袖走人。留下了哭笑不得的汉景帝,景帝叹息着说:
“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固然偏执,但是曾经力克七国之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将,怎会想到有一天会被一双筷子为难至此。在封建王朝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杀大权都紧紧地握在帝王的手中。
周亚夫功高劳苦,人缘却不见得有多好,有一些事情本身可大可小,高层要是愿意帮你,那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要是不想帮,那底下的人明眼人拜高踩低的,一件小事也能给整出一朵花来。
周亚夫的儿子周阳眼见父亲年事已高,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在当时,这是国家禁止买卖的东西。周阳因为给雇工的期限少,还不想早给工钱,被一个心中有怨气的佣工给举报了。本来这也不是太大的事情,官员来问周亚夫的时候,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了。
官员误认为周亚夫在赌气,就汇报给了汉景帝。汉景帝将此事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在审问的过程中,周亚夫被辱,回家后,绝食抗议,5天后吐血身亡。一代名次就这样没了。
“刚易折”,周亚夫刚强不阿、是非分明、宁折不屈、不懂变通、不善斡旋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但更深层次的是汉代皇权与军功集团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周亚夫的死更是说明了军功集团彻底退出了当时的政治核心区,汉代皇权高度专治。
从汉高祖刘邦也好,后来的文帝、景帝也好,他们其实都对军功团是既爱又恨,充满了防备。爱的是能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恨的是能者大都自命不凡,难驾驭,防的是手握军权,唯恐作乱。
如何对于军功集团,刘邦更是直接给出了榜样,需要你的时候连江山都能分你,不需要你的时候直接卸磨杀驴,还制订了“非刘姓不王”的制度。文帝与景帝虽不及刘邦的魅力及手段,但从文帝时代起,逐渐进入到文治时期,军功集团逐渐被边缘化。到了景帝,别说是军功集团,就连自家刘姓王也逐渐被削弱,郡国一有发展最大的苗头,就会成为国家的眼中钉,权力只能被皇帝一个人紧紧握在手里。
周亚夫的命运逃不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多年以后,当我们看到这段历史,只能是一声轻叹,一代军事奇才,不是死在征战的沙场上,而是抵抗莫须有的罪名绝食死在自家的床上,不得不说命运作弄,不得不说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