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看一个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到底有犀牛吗?为什么当时人们不知道犀牛长什么样子呢?
我国有犀牛吗?
也许你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从小到大的新闻中,发现什么动物的新闻都见到过,但就是没啥印象有看到关于犀牛的。
实际上我国不但有犀牛,而且还曾是犀牛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根据至今为止的考古研究显示,我国曾有过30多种犀牛。可是到了今天,我国就连一种犀牛也没有了。
从商代开始,那已经是3000多年前了!当时的甲骨文的刻辞中就频繁地出现过关于贵族狩猎犀牛的记录,曾有记录商王在一次的狩猎中就抓到了71头犀牛,古代的狩猎工具也就是古早的弓箭,能抓到狩猎到这么多犀牛,足以从侧面证实当时的犀牛数量之多。
著名的古籍《山海经中山经》中也曾记载:“岷山其兽多犀象”。这是于战国时期创作的古籍,也就是说距今2000多年前,犀牛和大象都非常常见,而现在能看到这些物种真的是得超级好运了。
当是从这之后,考古学家统计后认为,犀牛在中国分布北界,开始以大约每400年左右向南200km的速度消退,它们的分布面积急速下降。到了近现代,我国就仅存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三种犀牛。
为何大量消退?
为啥曾经在我国大量分布的犀牛到了现今完全消失了?很多物种都是现代人搞没的,但犀牛在我国的灭绝还真跟现代人关系不算太大。
古代人对犀牛的需求非常高,跟现代人一样,他们很喜欢犀牛的角和皮,但现代人是将这些东西当成工艺品的材料或者药品,都是奢侈品。而对古代人来说,犀牛角虽然也是药品和工艺品材料,但是犀牛皮却是重要且常见的军事资源!
古代朝代的变更几乎都是战争推动的,各国或者诸侯之间的战争真的是跟喝水一样频繁。打仗就需要物资,而当时随处可见的犀牛皮就被古代人认为是非常低成本且结实耐用的甲胄的原材料,《越语》中曾说“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除了战争对犀牛的需求,犀牛本身和犀牛角也是各地向君主进贡的贵重品,也是各种所谓的“灵丹妙药”的原材料。很多人为了取得君主的欢心以换取利益,都会大肆捕捉各种犀牛。
另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期间,必然是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改造大自然,使其能容纳人类建造聚集地,这就是使得犀牛的生境大量减少。
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犀牛过得很难,从唐朝之后,犀牛在我国就已经非常少见了。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尊西汉时期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尊像非常的精细,拥有各种犀牛的特征。
唐代高祖李渊献陵前所立两尊大型石雕犀牛也是细节满满。但这之后的文物突然就没有了写实风格的犀牛,很多都有些抽象,这虽然跟风格变化有关,但跟创作者有没有亲眼见过犀牛的关系也不小。
根据对各朝代文献记载的统计,从元代开始的近400年间,中国本土上贡的犀角数量开始大幅下降,从下图就能明显看出差异。
到了1916年,苏门答腊犀在我国灭绝了。仅仅4年后,也就是1920年,印度犀在我国也灭绝了。1922年,爪哇犀也被认为灭绝了。但根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专家王应祥教授的研究,我国最后的犀牛并不是这些记载的日期,滇南最后3头犀牛分别于1948~1949年在腾冲、1950年在勐海和1959年在江城被猎杀。
也就是说最晚从1959年开始,我国就完全没有犀牛了。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密码;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的低语。当我们面对那些因时代隔阂而‘失真’的犀牛雕塑时,鉴赏的意义不仅在于辨伪存真,更在于理解古人如何在有限的认知中,用想象力填补现实的空白。或许,这些‘千奇百怪’的犀牛,恰恰记录了一个物种从真实存在到成为文化符号的全过程。
作为文物艺术品鉴赏师,我们既是科学的解读者,也是故事的翻译者——在刀工与锈色间还原技艺,在变形与夸张中捕捉时代心跳。若您也曾被某件文物触动,不妨多问一句:‘它为何长成这样?’答案里藏着的,可能是气候变迁、贸易断绝,或人类对消亡生灵最浪漫的致敬。"
"您见过最‘离谱’的古代动物雕塑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同解码那些被时光重塑的‘艺术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