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代君王拼搏,秦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以其赫赫武功创立了与之地位相匹配的名称“始皇帝”。但到公元前207年,子婴向刘邦投降标志着秦王朝灭亡。
历朝历代,人们常常思考,以秦朝那么雄厚的国力、精密的内部管理组织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怎么就才历经23年二世而亡。
有人说秦朝灭亡原因是因为胡亥任由宦官赵高祸国殃民,残害忠臣;也有人说是秦朝以法家治国,严苛的法律让百姓难以忍受,所以要反抗;等等不一而足。
基于上面原因,人们提出假设:
如果太子扶苏不死,回到咸阳顺利登基,那后面是不是就没有汉朝什么事了?刘邦只能继续当他的沛公?
这种假设确实有他一定的道理,因为扶苏颇有贤明,他因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策而进谏,触怒秦始皇因此被派往边疆修长城。导致秦始皇去世时,他既不在首都,又不在秦始皇身边,让李斯和赵高矫诏杀死。
如果扶苏不死,又有蒙恬大军相助,顺利登基的话,就能改变秦朝暴政,陈胜吴广就没有起义的理由。真的如此么?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如下:
1、扶苏过于仁慈
,不惜触怒秦始皇也要进谏。要是宋朝这种承平年代,他死后估计能留下“秦仁宗”的庙号。但是当时是才扫灭六国不久,六国旧王孙贵族还心怀异志,寻找机会造反复辟。就比如张良、项羽祖辈都是六国中的高官。以扶苏仁慈的性格肯定不会采用铁血手段镇压六国遗民,这就给国家留下巨大隐患。所以秦始皇打发他去修长城可能不是惩罚他,可能磨练他的意味更多些。
2、扶苏过于迂腐,无法应对大争之势
。李斯、赵高矫诏令扶苏自杀,他不去探究诏书是否属实,竟然直接自尽了,连带蒙恬也跟自杀。可以想象赵高、李斯当时听到扶苏死讯后是如何欣喜若狂的。但凡头脑灵光的人总要打听一下消息吧?反正都是死,万一呢?
3、扶苏没有执政主见
。历朝历代太子都知道,登上皇帝宝座前,要唯皇帝是尊,不要和皇帝对着干。扶苏不惜触怒秦始皇,数次进谏。是何其没有政治头脑,秦始皇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没得选。自己没有主见,受身边门客一鼓动洗脑就头脑发热。如果他登基了,以这种政治水平能压服那些骄兵悍将?能统御文武百官?搞不好也和胡亥一样被人玩得团团转。
4
、
扶苏无法扭转秦王朝严酷政策
,
无法摆脱农民起义的问题
。陈胜吴广是因为天气原因没能按时到达服役的地点就要被杀,只得造反求得活命,秦法何其严酷。只要酷法不除,即使没有陈胜吴广,也会有张胜李广起义。
那变法可以么?
秦法从商鞅变法到六国统一,总共经历了6代君王135年。
严苛的法律已经融入秦国官员百姓的血液中,各官僚阶层都是这套法令的既得利益者,特别是军队完全是靠“奖励耕战”的政策激发战斗力的。如果再次变法,谁来支持他?
中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变法分别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以及现在的改革开放。商
鞅变法虽然成功,但是商鞅自身落了车裂的悲惨结局;王安石变法失败,王安石及其门生被打入奸臣传;张居正死后家人被抄家流放,自己差点被开馆鞭尸,新政全废;唯有我太宗改革成功,国家才能强大
。
所以变法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金戈铁马大半生的太宗,改革之前还教训了一下猴子,手握军功,才磕磕碰碰地摸着石头过河成功。
扶苏一旦触怒利益集团,被人反扑,必然是人亡政息。以扶苏性格、执政能力、魄力以及背后军事集团的情况,他不可能完成变法,也就无法扭转起义蜂起,大秦锐士疲于四处救火的局面。
综上,
秦朝亡于暴政
,所以即使
扶苏未死,秦国还是会灭亡
,最多延续时间长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