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获得歼灭赵军四十五万的伟大胜利,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第一节战前形势和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
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政治改革之后,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的努力,国势强盛,西拜巴、蜀,东侵三晋,南攻楚。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击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迫使韩、魏献地求和。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与燕、魏、赵、韩、楚五国联合,打垮了齐国。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又大举攻楚,攻取了楚的鄢郢,继又夺取楚的巫郡、黔中郡,拓地日广,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封建国家。赵自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以后,西破林胡、楼烦,略地至楡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茂明安两族地区),井灭了中山国,势力日见壮大。
赵国的力量虽然不如秦国,但在齐国被打垮以后,在关东六国中却是一个较强的国家。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的关与(今山西和顺西北)失败后,魏人范睢入秦,针对秦国过去“越人之国”进攻战略的失策,握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他认为只有这样地兼并士地,才能“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具体方案是先亲韩、魏,以威服楚、赵;楚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强,则与楚友好,以威服赵;楚、赵亲附之后,齐必惧而亲附;当远方的齐国亲附以后,就开始向近处的韩、魏进攻。同时范睢还提出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作战指导思想,就是不仅要攻城夺地,而且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歼灭敌人的军队,消耗敌人的国力。
范雎使魏亲附的办法是先卑辞厚礼与之交好,如果魏不听从,就出兵打它。秦昭王根据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于周赧王四十七年(前268年)出兵攻取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第三年(前266年)范雕为相,秦攻占魏国的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接着就大举攻韩,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攻取了少曲(今河南济源西)、高本(全河南济源西南),第二年攻克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第三年进入大行山南的南阳(今河南济源、沁阳、山西盂县一带),第四年攻下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韩桓惠王异常恐惧,就派使入秦,愿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求和,表示屈服。
第二节秦赵长平之战(附图一)
一韩献上党
韩国将上党郡献给秦国,而上党太守冯亭为了把秦国的进攻矛头转向赵国,以减轻韩国所受的压力,并借以恢复韩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促成联合抗秦,就将上党郡献给赵国。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反对受地,他认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但平原君赵胜却持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采纳了赵胜意见,拜派他去接收上党。
赵受上党,无异从秦人口中夺食,自然会引起秦国的不满。范睢认为秦已攻占楚、魏、韩很多地方,其所以未完成王霸的事业,是因为赵国还未屈服的缘故,建议乘机出兵攻赵。秦王采纳他的意见,于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命一军攻韩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以威慑韩国;命左庶长王龁率军迳取上党。上党的赵军以兵少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闻秦军东进,即派将军廉颇率领大军到长平,要他进攻秦军,进据上党。
廉颇率赵军到达长平,即对秦军展开攻势。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四月,两军前锋在长平以南交战,赵军失利,裨将茄战死。六月,两军再战于长平以南,赵军又失利,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谷城均被秦军攻占。七月,秦军继续击退赵军,占其西壁垒,赵军损失较大。由于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廉颇就决心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秦国远交近攻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六国。韩献上党井不能免于灭亡,赵不受地也不能避免秦国的进攻。只要从范睢向秦王建议乘机出兵实赵一事来看,便清楚地说明秦国的乘并野心。可见畏秦而不敢斗争,或者只知“坐受城市邑十七”,都是鼠目寸光,没有远见,没有从赵国的长远利益着想。韩赵两国唇齿相依,无论秦灭韩国或取上党,都是对赵国的直接威胁。所以赵国应该不待冯亭献地,即应积极备战,一面出兵扼太行之险,与韩共保上党,以阻秦军东进;一面以拒秦救韩作为号召,完成合纵,然后会合诸侯之师攻秦,以收复韩国的失地,保障赵国的安全。赵王见不及此,一味食婪地派人受地,致失人民的支持和与国的同情。他既不积极备战,待“上党民走赵”时,才派廉颇率大军进至长平;又不审时度势,令廉颇进攻秦军。这就给初战造成了很不利的局面,从而使赵国在这一场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二秦破合纵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王与楼昌、虞卿等谋议,想亲率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派军队去增援,没有好处,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识和。而虞卿则认为和议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秦国,若案决议攻起,和识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魏活动,使秦怀疑东方又搞合纵,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赵王不愿从事合纵,竞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赴秦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应候(指范睢)必显重(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媒(识和),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端不可得成也”,“王不得媾,军必破矣”。赵王终不采纳。
秦王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就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秦对议和原无诚意,暗中还以韩的垣雍(河南归原武西北)割给魏国,诱使它不去救援赵国。
魏、齐、楚三国本来就惧怕秦国,现在又为秦国的宣传所迷惑,加上魏国受了秦的利诱,赵王也无意从事合纵,于是赵国的处境就更加陷于孤立了。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赵王是无视秦强赵弱的特点的。他起先是鲁莽轻敌,企图亲率援军与秦作战,继又胆怯惧秦,不采纳虞卿先合纵、后和谈的建议,以致中了范睢的计策,丧失了合纵的可能,在政治上完全陷于被动和孤立,给秦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反观秦国,抓住赵国派遣使者求和的机会,麻痹赵国,防止合纵。将孙子兵法上的“伐谋”、“伐交”同时拜用,为“伐兵”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巧妙的。
三赵王换将
秦军准备完成后,又对赵军展开攻势。赵军在廉颇战略防御的思想指导之下,凭险固守,拒不出战,致使秦军屡攻不克,旷日持久,不能达到速决的目的。但赵王急于求成,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要他转取攻势,廉颇未听。范睢为了促使赵王撤换廉颇,就采用离间手段,派人携千金到邯郸去活动赵王左右权臣,并散布流言说“秦之所长,独畏马服君(指赵奢)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听了,更加对廉颇不满,终于不顾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的谏阻,命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去代替廉颇为将,以实现他进攻秦军、进据上党的作战意图。
四长平决战(附图二)
周根王五十五年(前260年)7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将。他一反廉颇所为,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弄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为了执行赵王的攻势作战计划,他又改变了廉颇的守势作战部署,积极进行进攻准备,企图一举击败秦军,进据上党。
秦王得知赵王已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也增加部队,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屹为裨将,拜令军中严守秘密,“有敢泄(泄)武安君将者斩”,以免引起赵军的注意。
白起为了彻底歼灭赵军,就针对赵括没有作战经验、鲁莽轻敌的特点,采取后退包围、围困歼灭的作战指导,作了如下的部署:
(1)以原第一线的部队为诱敌部队,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长壁撤退,引诱赵军深入。
(2)利用长壁构成一个袋形阵地,以主力坚守营垒,阻止赵军的进攻,以一部轻装部队组成突击队,待敌人被包围以后,不断去突击敌人。
(3)以奇兵二万五千人布置在两翼,准备插到赵军的后方,断其退路,协同长壁上的部队,包围出击的赵军。
(4)以骑兵五千插入赵军营垒的中间,包围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八月,赵括果然向秦军进行大规模的出击。秦军的诱敌部队佯为败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实施追击,进至秦的长壁时,遭到了秦军的坚强抵抗。此时,秦军两翼的二万五千奇兵,插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抢占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的赵军与其营垒的连系,构成了包围。另外的五千骑乒也迅速地插到赵军的营垒之间,包围、监视营垒内的赵军。白起又令突击队不断地突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王听到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亲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壮丁编组成军,调到长平战场,占据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运,以保障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九月,赵军断粮已四十六天,内部暗相杀食,情况异常严重。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四出轮番冲击,企图打开一条出路,但未成功。他在绝望之时,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因军无主将,不能继续抵抗,全部解甲投降。
白起认为,“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就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只留下幼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使他们回去宣扬秦国的军威。这一战,秦军前后共歼赵军四十五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请秦王增加兵粮,准备乘胜灭赵。同时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屹率一军攻占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点武安;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平定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自率一军留驻上党,待命进攻邯郸。
从长平之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廉颇的“守势疲敌”战略是较为实际的。他正确地估计了秦强赵弱的形势,认识到秦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赵军只有凭险固守,持久疲敌,待秦军兵疲势沮,才可能转取攻势,进据上党。赵王旣没有认清敌我的形势,又不接受初战失利的教训,只是为了实现其进据上党的主观愿望,坚持其错误的进攻作战计划,过早地与秦军决战,致使全军被歼,陷国家于危险的境地。而赵括在作战指导上他犯了严面的错误。
白起全歼赵军的作战方案的特点是佯为后退,诱致赵军到预定的地区,广泛运用运用包围,迂回,待完成对赵军的分制后,再进行四面包围。这种战法是符合孙子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和“兵以作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四十万赵军,如果采取压缩包围圈、割裂而歼灭之的作战指导,自己的伤亡必然很大;如果放开一面,则又不能全开。白起宋取“圃而不歼,待其自毙”的作战指导,巩固包图圈,断其粮道,等赵军到了“军无粮食”的时候,自然只有投降或能死的两条道路。但必须指出:包围歼灭作为一种作战方式,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的。“围而不歼,待其自毙”的原则,作为国家军事遣产,只能批判的继承。因为在现代广泛使用速射火器,尤其在空军密切协同作战中,只要运动之敌已被合围,一般应迅速压缩包围圈,割裂而歼灭之。
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是一种残暴的罪恶行为,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本质的反映。白起只担心四十万赵卒作乱,而没想到坑杀降卒后会激起赵国上下坚决抗秦的后果,更不懂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盆强”的对待俘虏的道理。
五秦王罢兵
秦军东取武安、北定太原的时候,韩、赵都异常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睢。苏代从范睢的个人利益及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决心。他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无)儿何人。故不如因而制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范睢果为所动,乃向秦王建议说:“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
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内是“国虚民饥”,粮卒皆缺;国外是“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当时秦虽比任何一国都强大,但对六国的联合力量来说,仍然处于劣势。因此企图过早地灭亡赵国,就只会迫使诸侯坚决防守,甚至会引起诸侯合纵击秦。那时,兵疲于赵,诸侯又击其后,必然招致丧师辱国的恶果,这是秦王不能不慎重加以考虑的。在秦军出师甚久和“士民倦”24的情况下,利用战争间隙,休兵养民,待时机成熟,再重新策划统一六国的行动,无疑是较为稳妥的。
但有人却认为白起欲乘赵国主力被歼、全国震惧、粮食缺乏、外无援救的时机,一举灭赵,其战略企图是完全正确的。秦王只看到本身“国虚民饥”、兵力损失较大的困难,而没有看到赵国兵力损失十之七八、粮食缺乏、困难更为严重的情况,竟听信范睢之言,中途罢兵,功亏一篑。这种说法,单从军事上看,虽有一定的理由,但还不够全面。因为军事是由政治所决定的,经济条件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秦国在兵疲民倦、国虚民饥的情况下,如果不喘息一下,实难继续进行耗费更天的战争。再以赵国而论,它的主力虽然被歼,但在当时仍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大国。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这必然会引起赵国人民的同仇敌忾,誓死抵抗。
秦国即使占领邯郸,要想镇服赵国人民,还是不容易的。何况诸侯感到唇亡齿寒,也会联合起来一致抗秦。因此,乘胜灭赵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评述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伟大的军事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慑服了六国,给秦尔后完成统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致胜的原因,除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外,还有:(1)正确地贯彻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韩、魏屈服之后,趁赵国争夺上党之机,实行“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25的计划,断然进攻赵国。(2)正确地贯彻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作战指导思想。避免攻坚,后退包围,全歼敌人,改变了春秋时期用车阵正面冲击的作战方法,创造了我国古代歼灭战的典范。(3)成功地运用了策略。如隆重接待郑朱、利诱魏国、用离间计使赵王换将等,破坏了关东六国的合纵,孤立了赵国,直接为长平歼灭战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反观赵孝成王的战略运用:
(1)贪利受地,不搞合纵。初战失败之后,始而欲孤注一掷,亲身决战;后来又不采纳虞卿先搞合纵、再行议和的主张,反中秦人隆重接待郑朱之计,既丧失合纵抗秦的机会,又失掉人民和将士的信心。这是丧师辱国的根本原因。
(2)不自量力,冒险进攻。坚持进据上党的计划,改变廉颇的守势战略,迫不及待地与优势的秦军过早决战,这些都是轻率任性、赌国家命运的错误行为。
(3)听信流言,选将不惧。以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去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颇,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生命。
总之,赵王在略运用上是着着失策的。毛主席说过:“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