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太子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亲生父亲,建文年间曾一度被儿子朱允炆追尊为兴宗孝康皇帝。“靖难之役”后,因明成祖朱棣抹去了建文一朝、改建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朱允炆的一切全部被否定!所以,在阴间当了近四年皇帝的朱标又被四弟朱棣重新降为了懿文太子。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才恢复了朱标的皇帝身份。清王朝编纂的《明史》虽然承认了朱标兴宗孝康皇帝的身份,却没有将他列入帝王纪、而是将其归入了列传当中。对于朱标的生世,无论明王朝编纂的《太宗实录》还是清王朝编纂的《钦定明史》,都一致记载,他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长子。
《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
《明实录·太宗实录》
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次上,次周定王橚。
明王朝的官修实录、清王朝的官修正史隔空达成了一致、一致认定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按理说,朱标的生世应该没有什么疑问才对呀!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认为。明王朝的南京太常寺曾经搞过一部“部门志书”——《南京太常寺志》,里面却给出了一种与《明实录》和《明史》截然不同的说法!因原本已经遗失,现而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古代书籍的转载,最著名的有两部书。
谈迁《枣林杂俎》
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次皇某妃某氏,又次皇贵妃某氏,又次皇贵人某氏,又次皇美人某氏,……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
李清《三垣笔记》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
谈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李清则是明王朝著名“青词宰相”“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也同样是位著名的史学家。二人都是明末清初的人,与懿文太子朱标和明成祖朱棣、甚至明王朝并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利益冲突。而且,这两部书并非官方史料、而是私人笔记性质的东西,因此他们二人的记录应该还是具备一定可信度的。
很多人援引《南京太常寺志》主要是为了说明明成祖朱棣非嫡出、系碽妃所生。然而,却误打误撞、牵扯出了懿文太子朱标的生世问题。那么,朱标到底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长子呢?还是淑妃李氏所生的庶长子?其实,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影响朱标成为皇太子,即便果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朱标是李淑妃所生,但书中同样记载了秦、晋、燕、周也都是庶出,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依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朱标的命真不是一般的好!无论怎么论,皇太子都是他的,也无怪乎他在洪武年间的地位如此超然了。那么,朱标到底是马皇后所生、还是李淑妃呢?个人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有这么几个:
《南京太常寺志》无造假之必要
太常寺是明王朝主管礼乐等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永乐迁都之后,明王朝依然保留了南京的一整套行政架构,位于南京的太常寺改称南京太常寺,主要负责南京以及南直隶地区的相关事务。而《南京太常寺志》则是一部典型的“部门志”,主要记载了某一特定时期内南京太常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政策制度以及重要人物传记等等。前面提到的《南京太常寺志》主要依据的是嘉靖年间编纂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天启版等,其实并不单纯是一套书。
作为一部明王朝官方的志书,在《太宗实录》《玉牒》已经明确记载:懿文太子朱标与明成祖朱棣一母同胞,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南京太常寺志》完全没有造假之必要。可连朱棣都承认朱标是嫡长子了,南京太常寺又为何要如此“独出心裁”呢?这还要从这部书记载的内容说起。自永乐年间开始,孝陵享殿内朱元璋及其妻妾的神主位置就已经固定了,就是如谈迁、李清二人书中所转载的那样。要知道,这可是皇帝及其后妃的神主,除了后世皇帝,任何人都是不能随意改变这个格局的!包括相关的文字记录。
明明孝陵享殿里的神主是这样摆的、而《南京太常寺志》却记录成了那样,往小了说这是“工作失误”;上纲上线起来、往大了说,这就是“大不敬”!修《南京太常寺志》的人恐怕还没有这个胆子自己瞎编,他们只能如实记录,即便与《太宗实录》《玉牒》不符,也必须如实记录。再者,谈迁、李清二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根本没有必要联手撒这么个弥天大谎。而且,李清在书中还捎上了晚明时期的大才子钱谦益,撒谎还如此“指名道姓”,也太过匪夷所思了!因此,这段记录应该说还是比较可信的。换句话说,这就是孝陵享殿的原貌!
反倒是《太宗实录》《玉牒》,却未见得就是如实记录。“靖难之役”后,朱棣及其子孙为了洗白这段历史,曾多次“指导”史官们的工作。《太宗实录》《玉牒》里的记录真实性几何?不言而喻……如果是如实记录,皇帝有必要亲自“指导”吗?所以,本人更愿意相信,《南京太常寺志》的内容才是更接近真实历史的记录。
李氏突然封妃并摄六宫事过于反常
史籍关于淑妃李氏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纳得较早的侧室之一,但直到洪武十七年,孝慈高皇后马氏的丧期结束之后,她才被册封为淑妃。而且,刚刚成为淑妃之后便开始摄六宫事、成为了“代理皇后”!
《明史·淑妃李氏传》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这就相当不正常了。一个连正式名分都没有的小妾,在皇后死后立马跨过其他所有有名分、背景深厚的妃、成了“代理皇后”,滁阳王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陕国宣武公郭兴的妹妹郭宁妃居然排在了她的后面……这显然是说不通过去的。恐怕也只能有一种解释了,她是皇太子的亲妈!
洪武十五年之前,马皇后还在世,作为皇太子的朱标已经被算在了马皇后名下、成了“嫡子”,这位嫡母才是朱标名义上的妈!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在历史上相当常见,例如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太子李忠,他就是宫女所生,却被算在了嫡母王皇后名下,并以“嫡子”身份成为了皇太子!马皇后活着,朱元璋不宜给皇太子的生母以较高的名分、以免倒逼皇后,而且从私人感情上朱元璋也不愿意这样去做。马皇后去世之后,挡在李淑妃面前的这座大山没有了,于公于私、朱元璋都必须给儿子一个交代。立为继后肯定是不行的,毕竟牵扯到方方面面太多的利益了。况且,一旦立李氏为继后,朱标又到底该算哪位皇后的儿子?但给个正式名分、让李氏过把“皇后瘾”——摄六宫事还可以的。
《谕祭秦王祝文》中的反常记录
前面已经提到,《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与朱标一母同胞,都是李淑妃所生。这一记录也解释了朱樉死后,朱元璋在《谕祭秦王祝文》里所说的一件事的合理性。
《谕祭秦王祝文》节选
尔居母丧,未及百日,略无忧戚,不思劬劳鞠育之恩,辄差人往福建、杭州、苏州三处立库,收买嫁女妆奁,孝心安在?
这里的母如果理解为生母、亲妈,那朱樉的确是太没心没肺了!可如果理解为嫡母呢?嫡母死了,朱樉不伤心,其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不是吗?乾隆年间,清高宗弘曆的庶长子永璜在嫡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丧礼上不也是如此吗?后来因为这个还遭到了父亲的斥责,最后郁郁而终……换句话说,朱元璋在《谕祭秦王祝文》里说的这句话反倒是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很可能,朱标、朱樉、朱棡兄弟压根儿就不是马皇后生的。
综合以上内容,小编我更加倾向于马皇后无子,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是淑妃李氏所生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说才更加合理。至于为何《太宗实录》要说兄弟五人都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其实也好理解。如果说朱标是庶出、而明成祖朱棣是嫡出,那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岂不是“废嫡立庶”?这显然是不行的。朱棣要想成为“嫡子”,就必须让朱标也成为“嫡子”,而秦、晋与朱标一母同胞,自然也必须是“嫡子”,否则这个假就造得太拙劣了!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依然没有给自己的亲奶奶李淑妃一个皇后名分,那就更好理解了。朱允炆的嫡孙身份本就不那么名正言顺,远没有孝康皇后常氏所生的嫡子吴王朱允熥那么“根正苗红”,他根本不想再去扯这些什么嫡啊庶啊的!再者,朱标是真正的嫡长子对朱允炆最为有利,明明朱标已经被算在了马皇后名下、对外拥有了“嫡子”身份,他真心没必要非得把自己的亲爹由“嫡长子”再折腾成庶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