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被后世讥笑了几千年,还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那刘禅真的扶不起吗?实际并非如此。
第一,刘禅不喜穷兵黩武,重视与民休息。刘禅并不主张北伐,但诸葛亮在世时,他没办法阻止诸葛亮北伐,等诸葛亮去世,他马上停止这劳民伤财的北伐。此举,足可见他绝对是以民为重的好皇帝。
第二,刘禅善于用人,早期得诸葛亮辅助,“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时候且不说。但后来,他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段时间,蜀国政局平稳,可见其用人得当。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也没出什么乱子。这又哪里“扶不起”?
第三,当邓艾军队兵临城下,他本来可以拼死固守待援,但他看清形势,也为了百姓安危,舍弃自己的皇位和荣誉,开城投降,避免生灵涂炭,心里装着都是老百姓。
第四,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十分智慧,若不这样回答,不但自己会被司马昭杀了,随从子弟、官员都会被杀,所以这样回答也足见刘禅的高明。
总之,刘禅能稳坐皇位41年,投降后又能安全度过余生,没有一定的头脑,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可能是“扶不起”的。诸葛亮曾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也不会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