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鼎立之前,还有一段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
今天就剑走偏锋,聊一聊北方的大军阀,四世三公的袁绍。
少年袁绍
袁绍出身在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开始,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个人官拜三公。袁绍的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叔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深得父亲袁逢和叔叔袁隗的喜爱。凭借家世显赫,斥巨资,让袁绍在二十岁时就出任濮阳县县长,素来有清正贤能的名声。
不久,袁绍归乡,给父母服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入朝为官,隐居在洛阳。隐居的地方都在京都,也不知道袁绍是真的想隐居,还是怕别人不知道他在隐居。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汉统治非常黑暗的时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迫害以官僚为主的“党人”。袁绍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帮助党人避难。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对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入朝为官。袁绍有意借助何进的力量,铲除宦官集团,而何进因为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
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公元188年,黄巾起义再次崛起,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连大将军何进要听调度指挥。
袁绍灭宦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激化。何进依仗自己手握兵权,拥立少帝刘辩,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
这场帝位的拥立之争,标志着外戚集团和官僚集团对宦官集团的一场胜利,袁绍趁此机会,建议何进杀光宦官,何进一开始非常赞成,于是就开始秘密谋划起来,但随着谋划的时间越来越久,肃清宦官的风声不胫而走,何进此时有些动摇,问袁绍:只杀几个罪名大的首脑人物是不是就可以了。
袁绍义正言辞地说:宦官危害朝政,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定后患无穷。况且现在计划已经败露了,更应该先下手为强。但是何进的姐姐何太后不同意杀光宦官,何进一直犹豫不决,袁绍又建议何进,下令让四方的豪杰,领兵进京,用重兵威慑宦官,助力肃清宦官。
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下令让并州牧董卓,领兵进京。又派手下回到自己的封地招募兵马。何太后听说事情到了出兵这么严重的程度,就偷偷地放走了宦官集团的首脑人物,十常侍张让等人。
张让等人不肯就此放弃,设计假传何太后的旨意,让何进进宫觐见,何进到了皇宫,被埋伏在旁的宦官杀死,并向群臣声称,何进意图谋反,已经就地处决。
袁绍听说何进死了,让弟弟袁术带着何进的手下攻入后宫,斩杀宦官,袁绍和叔叔
袁隗在皇宫外列兵等待,只要有从皇宫中逃出来的宦官,全部斩尽杀绝,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做是宦官杀掉,死者共计两千多人。
张让带着少帝刘辩逃出皇宫,和带兵进京的董卓相遇,张让等一众宦官,或被斩杀,或投河自尽,董卓带着少帝进宫,非常骄横无礼,打算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日后方便自尽控制,袁绍公然反对,袁绍不屑一顾地对袁绍说:
这天下的事都是由我来决定的,我想要做的事情,谁敢阻拦,你难道认为我董卓的刀不够锋利吗?”
官拜太守
袁绍一听非常生气,针锋相对地说:天底下的强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袁绍自知不能待在洛阳,匆匆逃往冀州。
董卓本想追杀袁绍,但考虑到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与其把袁绍逼急了,拉起队伍和自己对着干,不如封个官位给袁绍,再加以监视,让袁绍感恩戴德,就不会惹是生非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为侯爵,封地就在冀州。
袁绍到了封地,听说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还把少帝刘辩害死了,加上董卓在洛阳的种种暴行,
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袁绍就成了讨伐董卓最有号召力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的功劳以及拒绝和董卓合作的义举。
讨逆董卓
于是,关东各州郡的长官起兵讨董,包括袁绍的直属上司,冀州牧韩馥,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
车骑将军
,命河内太守
王匡
屯河内,韩馥留在冀州,供给军粮。豫州刺史
孔伷
屯颍川,兖州刺史
刘岱
和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
张超
和东郡太守
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以及曹操共同屯兵在
酸枣县
,后将军袁术屯兵
鲁阳
,联军兵马多达数万。
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挟持汉献帝,逃离洛阳,迁都长安。
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故意拖延不出兵,保存实力。在酸枣县驻军的将领们每天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正面交锋。酸枣县粮食吃完后,各诸侯一起散去,一场声势浩大讨逆不了了之。
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
兵入冀州
袁绍答道:在南边依靠黄河的天险,向北防守燕代两地,自己占据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但是冀州是他的上司,冀州牧韩馥的地盘,于是袁绍听从逢集的建议,和辽东属国长史
公孙瓒
相约,让他南袭冀州。自己在正面和冀州牧韩馥相持,等公孙瓒大兵一动,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说服韩馥,让出冀州。
韩馥也确实是个庸才,自己本来也是袁氏家族曾经的下属,考虑自己的才能和声望都不如袁绍,就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封给了韩馥一个有名无实的奋威将军头衔,不久后,被自己曾经的旧部逼死在家中。
袁绍得到了冀州,志得意满,向沮授询问接下来的计划,沮授建议袁绍:
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肃清宦官,功不可没,不惧董卓,单骑出走,关东联盟又是盟主;现在用一个郡之兵力,就能取得冀州这么大的地盘。你的威望早已震慑天下,将军现在应该首先兴军向东,平定青州的黄巾叛军;回过头来再讨讨
黑山张燕的乱党
。然后回师北征,平定幽州的公孙瓒;接着降服
匈奴
。那就可以拥有黄河以北的四个州的地盘,借此再招揽天下英雄,集合百万大军,将汉帝从长安接回洛阳。以此来号令天下,天下诸侯不敢不从。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正合心意,大喜过望,封沮授为奋威将军,负责监督诛将。自此,袁绍开始了平定北方的雄图霸业。
屡胜公孙瓒
袁绍和袁术虽然是兄弟,但是素来不和,在和袁术的战斗中,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杀死,公孙瓒怀恨在心,举兵攻打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是当时北方最凌厉的一支部队,作战英勇,所向披靡。所过之处,冀州的郡县纷纷投降,
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
公孙瓒用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用强弩千张做掩护,他自己统领步兵数万殿后。公孙瓒见袁绍前方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面,等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跃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万箭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陷入一片混乱,骑兵和步兵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越战越勇,斩杀敌军千余人,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营地。
黑山军首领张燕派部将杜长为公孙瓒助阵,也被袁绍击败,黑山军与袁氏开始结怨。
公孙瓒见现在打不赢袁绍,也撤兵而回。
公元192年,袁术和袁绍开战,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带着刘备,联合徐州牧陶谦攻打袁绍,袁绍和曹操合军,先后大败袁术和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军。
而在这个期间,王允和吕布密谋杀死了董卓,李傕和郭汜又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之后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曹操异军突起占据兖州,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的两手,迫使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投降。东征徐州刺史陶谦的时候,陈宫背叛曹操,把吕布迎入兖州,鸠占鹊巢。曹操经过多场艰苦的战斗,才重新夺回了兖州。
错失良机
在幽州的公孙瓒又派兵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袁绍打败,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休战。袁绍转而大举出兵,进剿黑山的黄巾军,围攻五天,斩杀一万多人。
接着,向北进攻叛军余孽,将他们全部剿灭。又接连击灭几股不成气候的黄巾军残部,袁绍大军大肆杀戮,斩杀数万人。
之后联手吕布,在常山大战张燕和乌桓联军,连续打了十几天,双方损兵折将,都不能取胜,于是各自退兵作罢。
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大臣的护卫下逃到曹阳,后面李傕率军穷追不舍。沮授建议袁绍把汉献帝抢到手。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
但是袁绍在冀州作威作福,地位相当于皇帝,这个时候又来一个皇帝,自己还要听汉献帝的旨意,最终因为目光短浅,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与此同时,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力排众议,亲自到洛阳迎接汉献帝。然后又借口说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自己的大本营许昌,在许县建立新的都城,从而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留袁尚在身边。袁谭到达青州后,控制的地区只有平原,于是北击田楷,东攻孔融,发兵海隅,整个青州落入袁氏手中。
曹操凭借天子的威名,攻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在关中割据的势力也来归附,势力发展很快。袁绍一直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把曹操当做是自己的跟班小弟,如今,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都,许都就成了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当然的代言人,随心所欲,号令四方,这让袁绍始料未及的。
曹操传汉献帝的旨意,自封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太尉的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屈辱,表示不受封拜。当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并且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都对曹操虎视眈眈,曹操面对袁绍的公然不奉召,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
兼管四州
第二年,曹操派孔融传旨给袁绍,拜袁绍为大将军,并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缓和袁绍和自己的矛盾。
此后的几年,袁绍继续致力于打公孙瓒。公孙瓒在易京的外围挖了十道壕沟,城内垒起许多土台,他自己居住在中间高达十丈的台楼上,几乎与世隔绝,只为了防御袁绍,好在城内粮草充足,袁绍数次派遣大将攻打公孙瓒,都不能攻下。
袁绍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幽州,
进而围攻易京,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叛军求救。袁绍制作云梯,往城内挖地道,不断加强攻势,易京岌岌可危,公孙瓒手下的将领有的投降、有的逃散。第二年春天,公孙续和黑山军首领张燕带领十万救兵分三路向易京进发。
公孙瓒派人给公孙续送密信,约定点火为号,内外夹击袁绍。这封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了,袁绍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领兵攻出来,遭到袁绍伏击,又龟缩入城。袁绍加紧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楼下,火烧台楼支柱,楼台随之崩塌。公孙瓒无路可走,悲愤不已,最后引火自焚。袁绍命人许都请功。至此,袁绍占据了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兵近百万。随着实力的增强,他的野心更大了,给汉献帝的进贡渐渐减少。有一次,他忽然接到袁术的一封来信,信上说:“今日你拥有四州之地,民户百万。论实力和德行没人比得上你,建议袁绍自立称帝”。
妄想称帝
而袁术早在淮南,凭借着当年孙坚献给他的玉玺,自立称帝,但只过了两年半时间,搞得内外交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于是就“慷慨”地表示愿意把帝号和玉玺让给袁绍。袁绍见信虽然不敢声张,心里却是求之不得的。袁绍群臣试探,发现群臣非常反对袁绍称帝,并且公然要杀了支持袁绍称帝的人,袁绍知道时机还不成熟,只能静待时机,准备称帝。
直到公元199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官渡之战,让袁绍的称帝美梦彻底破灭。
官渡之战战败后不久,袁绍病重而亡,
由于袁绍平素施行德政,去世的时候,河北百姓都悲痛不已,市井之间的人都挥洒眼泪,像失去亲人一般。袁绍的两个儿子,
袁谭和袁尚为了争权夺利火并,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袁谭战死,袁尚和袁熙逃亡辽西乌桓,曹操平定乌桓后,袁尚和袁熙又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至此,袁氏家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雄踞北方的大军阀袁绍,风光一生,只因为一场败仗,再无回天之力。关于决定袁绍生死的官渡之战,以后再详细聊一聊~
上一篇:原创 宣城地域文化研究弘扬之回望
下一篇:原创 商朝之亡该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