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当中,彭德怀元帅可谓是带兵打仗能力很强的一个人,在多年的战争当中麾下也诞生了诸多能征惯战的名将。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得到了众多元帅的交口称赞,按说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应该是事业顺遂地为国效力,但是他却一度遭到了被撤销一切职务的打击,这位将军正是名将邓华。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遇到这样的波折呢?本文就来对此一探究竟。
书香门第,投笔从戎
1910年邓华出生于湖南郴州,当时正值民国时期,然而民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面貌,连年的战乱和军阀割据让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这正是邓华童年时代的成长背景。但是邓华出生在一个世代皆为读书人的家庭,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教书先生,所以邓华的童年时代就早早进入了私塾读书并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学会了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质。
后来长大在南华法政学校求学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好友,这其中就有我党成员。在和这些人接触期间,邓华也逐渐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心底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党派有所好感,在1927年3月份,邓华正式成为了我党的党员。但是在一个多月后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行动,后来随着南昌的一声枪响,我党开启了武装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序幕,而随后组织则派邓华来到部队,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一段全新的人生。
南昌起义
当时的组织也极为看重邓华这样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湘南起义之后邓华来到工农红军第七师的政治部担任组织干事。
众所周知我军一向重视部队战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军队的政治机构正式对广大干部战士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像邓华这样的忠诚度极高的知识分子党员正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
随后的工作当中邓华展现了自己政治工作的能力,在当时受损严重的情况下,队伍当中有不少人对于未来存在悲观和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实邓华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清楚我军肩负的伟大使命并扫清了诸多人心里的消极情绪,这样一来整个师的情绪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邓华便随着朱德和陈毅来到井冈山,和伟人所率领的部队会师。由于工作能力出色,邓华则被任命为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对这位年轻政工干部寄予了厚望。
会师
1932年邓华所在的部队进行改编,而邓华师政委的职务则显得“雷打不动”。这一段时间之内邓华和他所搭档的军事主官配合默契,取得了数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
有了这些成绩,年轻的邓华随之也受到了来自高层领导的关注,在组织的关怀之下邓华来到了红军大学的高级指挥系进行学习。
军政兼备,一代儒将
1934年10月份,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围剿失败,除了严重的伤亡之外红军更是丢失了之前辛苦建立起来的大片根据地,无奈之下进行了一场战略转移,这次转移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征。
长征结束后邓华随大部队来到陕北,没有多久邓华则投入了抗战事业当中,这个时候的他担任115师658团的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也许有观众会疑惑红军时候的邓华已经身居师政委,怎么数年之后反倒是在功劳无数的情况下遭到“降级”?
其实这和当时我军的编制有关,由于长征时期队伍伤亡不小,加之抗战开始后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我军在名义上要听从蒋介石方面的指挥,在蒋介石方面的阻挠之下红军不得不对已有编制进行压缩,除了邓华之外,抗战初期大多数红军指战员都遭遇了“降职”的情形。
当时115师的师长是军事能力出众的林帅,在他心中早就谋划着一场对日军的主动出击之战,而这一战正是平型关大捷,时任658团政委的邓华和师长杨得志成为了战役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最终骄横的日军在山西境内尝到了失败的苦果,这也是我党所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之中对日寇的第一次大捷。
在这场大捷当中邓华虽然身为政治主官,但他却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展现了自己勇猛的一面,和团长杨得志在不同方向痛击日军。随后我军成立以115师为主体的晋察冀军区,658团则为其下属的第一军分区,邓华担任军分区政委,而司令仍旧是他的老搭档杨得志。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虽然勉强同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但在他的骨子里仍是心怀鬼胎,害怕其在战争期间得以发展壮大。但在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军的扩编已经是势在必行,可如何才能绕过蒋介石所给的三个师和八万人的建制呢?于是我军想到了建立不同军区和军分区的想法,跳出蒋介石方面的建制,实现军事上的完全独立自主,而从“第一军分区”的番号也可以看出邓华的部队是雷打不动的第一主力。
而开辟军分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借此开辟更多和范围更广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在抗战开始之后由于兵力和装备的劣势,我军一时无法在正面和日寇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明智地采取了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的方式,用游击战等战法袭扰敌人,与此同时在沦陷区的群众当中进行相应的宣传,以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而邓华所领导的第一军分区便在平西地区开启了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抗战初期我军在华北的主力部队大都位于山西境内,由于山西东西被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山脉包围,所以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我方开辟大块的根据地,所以从抗日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党内核心决策层就决定向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在这其中邓华和宋时轮则承担了开辟冀东根据地的任务,在历经了重重困难后二人完成了这项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0年邓华被任命为冀东军区第五军分区的司令兼政委。
邓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部队的军政主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多年以来他兢兢业业的表现和显赫的战功打动了上级领导。一位干部最为重要的就是德才兼备,而在邓华身上无论是能力还是对于组织的忠诚都显得无可挑剔,所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邓华身上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驰骋东北,扬名天下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为了维系其家天下的统治从而进犯我军根据地,东北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此时邓华担任了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的司令员,可谓是完成了从政治主官到军事一把手的“华丽转身”。
在之后我军发动了对敌军的辽沈战役,这也是三大战役中率先打响的一场大战。身为七纵司令的邓华被赋予了七纵和九纵两大主力纵队的指挥权,终于在黑土地上击溃了蒋军,辽沈战役里在纵队一级的将领当中邓华可谓是首功之臣。
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朝鲜战场上邓华迎来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在美军对我国边境安全产生威胁之际,我方迅速成立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入侵者战斗,彭德怀任志愿军的司令兼政委,而邓华则是在他身边作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可谓是朝鲜战场上我军的二号人物。
彭老总
彭总在战役初期对于邓华的了解并不算很深,但是在两人合作期间邓华的能力和谋略得到了彭德怀的认可。林彭两位元帅一个沉静如水一个性如烈火,但在对于邓华的看重上却是出奇地默契。
仗义执言,遭到罢黜
由于朝鲜战场上这段交织了血与火的战斗情谊,邓华对于彭德怀也是有着无以复加的敬佩,而这也对他之后的命运产生了影响。因为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导致彭老总遭受了不公,此时的邓华已经成为了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并且有着上将军衔,可谓是位高权重,这件事上邓华没有选择爱惜自己的羽毛,他秉持着维护真理的态度为彭老总辩护,导致自己最终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可谓是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
不过邓华并没有因为此而感到后悔,随后的日子当中他也受到过打击,也曾深入到基层工作,但不变的则是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真理的维护。值得慰藉的是在邓华生命的晚年赶上了拨乱反正,他也终得以平反并被恢复名誉。
邓华
也许有人会为他因为一句话而被撤销职务而感到不值,但这却也体现了邓华这样的老一辈战士为了真理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对于邓华上将的这种精神各位读者又是怎样看待?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不迷路,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