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作为唐代唯一一位以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张九龄九岁知属文,十三岁写文,受唐玄宗赞赏而入朝;与宰相张说志同道合,又因二人同姓,而论谱叙辈结为宗室兄弟;还被琅琊王氏王方庆夸赞“一定能有所作为”。
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名声自然煊赫,可惜这样的煊赫声名带给他的不仅有赞赏,还有无数人的嫉妒。尤其是张九龄进入朝堂后,因唐玄宗李隆基对他的重视,引得朝堂上无数人对他忌惮打压。
第一个打压张九龄的便是极受玄宗重视的军事重臣姚崇。在张九龄出现前,姚崇在李隆基身边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在张九龄出现后,且极得李隆基看重,姚崇忌惮张九龄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要在张九龄还不算位高权重之时让他没有向上走的机会。
虽然姚崇一心想要打压张九龄,但毕竟李隆基重视张九龄,姚崇也无法对张九龄说罢官就罢官;因此筹谋了三年才令张九龄去官归养,回了岭南。
不过即便张九龄因姚崇的设计打压被罢官赶回了岭南,却也没有令李隆基忘了他。每每朝中有人向李隆基举荐人才,李隆基都会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由此可见,张九龄的风韵气度在唐玄宗心中是选拔人才的标杆。
张九龄被罢官期间,在岭南也并未郁郁不得志,反而在李隆基的支持下,改善岭南交通与贸易,修建了被后人誉之为“古代京广线”的梅岭古道,使南北交通大为改观。
而后张九龄于开元六年(718年)被李隆基召回返京,而这时距离张九龄被贬不过两年。
此时朝堂中姚崇已不能打压张九龄了,虽然仅仅是两年的时间,朝中却出现了很多新的文官武将,虽然免不了依然有妒忌张九龄的人在,比如李林甫;但同样也有许多对张九龄寄予厚望的人,比如张说。
可李隆基越是宠信张九龄,越是有许多人要打压排挤他。入京出京,似乎成为了张九龄的常态。不过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改变张九龄的心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张九龄而言,他一直做得很好。
待张九龄过了知天命(50岁)的年纪后,以赡养老母的名义想要辞官归养,但重视他的李隆基并不同意,反而将他的兄弟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让张九龄安心待在京中。甚至因为张九龄身体虚弱的原因,还特意为了张九龄设立笏囊,方便张九龄上朝出行。
大概是因为心中正气凛然,万事不以己为先的品性,所以张九龄即便到了老年之际,却依然风韵自成、气度翩翩,是位气质高雅的清隽老头。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气韵,才令唐明皇李隆基一直对他备加赞赏。开元后期,唐明皇对朝政之事惫懒,也只有张九龄能从旁相劝一二了。
唯一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终究未能听信张九龄对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有后患”的预言,终究未能提前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
张九龄淡泊名利的性子,是我个人最为喜欢的,毕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若能与心中在意之人共赏一轮明月,此生亦已足矣。
更多内容:
唐朝帝王的家庭调解师,神童李泌:我欲乘风归去,奈何帝王不许
词帝:李煜的诗画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