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关于大将军衔的人选,一度有十五人和二十二人两个方案,经过慎重筛选,最终确定了十人的名单,与元帅人数相同,由此诞生了以粟裕为首的开国十大将。
关于大将的人选,无论是十五人名单还是二十二人名单,里面都有张宗逊,也就是说,按照最初的评选方案,张宗逊的确也是大将候选人之一。
当初,许光达在得知自己被评为大将军衔时,找到老领导贺龙,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认为自己被评为上将军衔已经很高了,坚决把大将军衔让给比他更具备优势的其他人,贺龙没有表态,许光达自己给军委领导和毛主席写信,请求将自己的军衔降低一级,而且还力荐几位人选,其中就有张宗逊。
许光达大将辞让军衔的佳话除了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外,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许光达大将心中,张宗逊是具备评选大将军衔的资格的。
毕竟张宗逊资历、战功都不错,在西北野战军中,张宗逊是第一副司令员,军中地位仅次于彭老总,跟许光达是名副其实的上下级关系,下级被评为大将,上级却被评为上将,所以许光达内心不安,一再辞让大将军衔。
张宗逊年龄跟许光达相同,都出生于1908年,两人又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不同的是,许光达作为贺龙的爱将,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后负伤远赴苏联治疗、学习;张宗逊曾担任过毛泽东的贴身警卫,从三湾改编到井冈山会师,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守护,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红军时期最高做到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同属八路军第120师,张宗逊担任第358旅旅长,作为八路军几大主力旅长之一,张宗逊与后来的开国大将徐海东、陈赓职务相同,许光达回国后则担任第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后成立晋绥军区,许光达任第2分区司令员,张宗逊任第3分区司令员,在职务上,张宗逊并不逊色,甚至主力旅长的职务略高一些。
解放战争打响,贺龙的部队交给了彭德怀指挥,担任起保卫中央的任务,西北野战军成立,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担任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后改称第一野战军,彭老总之下,第一副司令员就是张宗逊,许光达则是几大军长之一,此时的职务上张宗逊是许光达的上级。军事指挥方面,二人都曾独立指挥过大型战役,遗憾的是,大同集宁战役,张宗逊对阵的是守城名将傅作义。
综合来看,张宗逊是具备大将军衔标准的,所以,许光达在辞让大将军衔时,一再推荐张宗逊,只是,授衔工作并不仅仅从资历、战功、职务、级别等方面考虑,还有影响军衔高低的一大因素——“山头”代表,确定了大将名额有十位后,要“照顾”到红军时期另外两支部队的将领。
十大将前八位都确定了,第九位王树声和第十位许光达一个代表了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一个代表了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王树声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硕果仅存的几大高级将领之一。
名额有限,所以张宗逊最后没能被评为大将军衔,也正是因为这方面原因,比张宗逊资历更深的萧克也仅被评为上将。
张宗逊虽然没有被评为大将,但在上将里面排名第三位,紧随萧克、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