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尚骥,《东国大地图》,1755-1767年制作,朝鲜王朝时期,2.72×1.47米,韩国国宝第1538号(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导言]
郑尚骥理应在地图制图学的伟人祠中占据尊崇地位。
张相勋博士(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策展人) 撰
《东国大地图》(东国大地图,国宝第1538号)是郑尚骥(1678-1752)于18世纪中期绘制的朝鲜全境综合地图。虽郑氏原图已佚,此版本被公认为现存最忠实的摹本。"大地图"意为"宏大而完整的地图","东国"则是当时对朝鲜的常用称谓。如其名所示,该图幅面宏大,高达2.72米,宽达1.47米。
《大东舆地图》的先驱
咸镜道长城山地区木刻版画细节。金正浩(约1804-约1866)《大东舆地图》木刻版,1861年制作,朝鲜王朝时期,32.0×43.0厘米,国宝第1581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史上最负盛名的地图当属金正浩1861年制作的《大东舆地图》。该图确系现代技术出现前,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最全面精确的地图。但需谨记,《大东舆地图》不仅是个人卓越成就,更是数个世纪地图制作传统的巅峰结晶。在此传承谱系中,影响力无出其右者莫过于《东国大地图》。事实上,若无《东国大地图》对诸多早期地图信息的整合更新,《大东舆地图》根本不可能问世。
郑尚骥《东国大地图》细节(1755-1767年,朝鲜王朝时期,2.72×1.47米,国宝第1538号)
18世纪晚期,申景濬以《东国大地图》为蓝本,制作了采用统一比例尺(每格20里,约合64平方公里,1里≈0.4公里)的郡县地图系列。这些地图继而成为金正浩制作《大东舆地图》等全国性大型地图的主要参考。鉴于此,有学者主张《东国大地图》的历史地位应高于《大东舆地图》。
《东国大地图》尺寸细节(同前)
尽管声名不及金正浩,郑尚骥在朝鲜后期伟大制图师殿堂中理应享有尊位。作为实学运动门徒,郑氏在政治、经济、国防、军事战略、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皆有论著。其子郑恒龄承袭父业成为官方制图师。事实上,郑氏家族至少延续至曾孙辈世代从事地图制作,惜相关记载多已散佚。
《东国大地图》局部(同前)
令人扼腕的是,《东国大地图》的伟大成就直至1752年郑尚骥逝世后才获官方认可。1757年,英祖大王闻知低阶官员郑恒龄(郑尚骥之子)藏有精妙全国地图,遂敕令进呈御览。英祖即刻洞见该图对山川水陆等地理要素的精确呈现。据《承政院日记》载,英祖命承文院摹绘图本后,郑恒龄又进献其父所制《东国地图》图册。朝廷随后制作多个副本分藏承文院与备边司。文献记载英祖盛赞"七十年未见如此精妙之图",朝臣更誉其比例"殆无毫发爽"。
北部疆域的突破性呈现
朝鲜王朝初期虽大量制作地图与地志,存世者寥寥。郑尚骥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全国地图当属15世纪郑陟所制《东国地图》。该图精确标注了府、牧、郡、县等约330个行政单位,详绘全国山川水系,并标注水军营地、兵马节度使驻地等军事设施。作为当时权威地图,《东国地图》沿用至16世纪,甚至在壬辰倭乱(1592-1598)后的17世纪仍有参考。
郑陟《东国地图》现存最接近版本。朝鲜方域之图,1557或1558年制作,朝鲜时期,61×132厘米,国宝第248号
但《东国地图》及其衍生作品存在显著缺陷,尤以北部表现最为突出——鸭绿江与豆满江(今图们江)仅以直线简单表示,完全失真。
郑尚骥《东国大地图》顶部(同前)
《东国大地图》最显著的进步在于北部疆域的精确呈现。图中鸭绿江与豆满江的蜿蜒形态更符合实际,平安道与咸镜道的绘制也更为准确。这种进步直接反映了当时朝鲜北部的军政形势:1627-1637年间,后金(1636年改国号大清)通过丁卯、丙子两役重创朝鲜北部;1644年明朝灭亡后,朝鲜立即强化北方防御,虽未实际执行"北伐计划",但始终警惕清军南下。
当时朝鲜普遍认为满人统治难以持久,若清朝崩溃,满洲势力必将经朝鲜北部退回祖地。这种危机意识持续至18世纪中期,促使朝廷持续加强北方防务,精确测绘北部地图遂成当务之急。
比例尺实现的精确性
《东国大地图》另一突破在于首次采用全国统一比例尺。早期地图虽也使用比例尺,但常因地而异。郑尚骥克服此弊,实现全国统一比例,这对巨幅地图尤为重要。
《东国大地图》比例尺细节(同前)
郑尚骥还开创性地采用条形比例图示。现存本虽比例尺部分缺失,但底稿显示咸镜道以东海域原有比例图示。更精妙的是,在《东国地图》图册中,郑氏创新采用"百里为尺"的比例系统(100里=1尺),每页均标注比例,方便测算实际距离。该图册含八道分图及全国总图,其公众影响力甚至超过《东国大地图》单幅,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广为流传。
圣山信仰的图像表达
白头山细节(同前)
《东国大地图》另一特色是体现了朝鲜传统的"山脉为国之命脉"观念。在前现代时期,山脉水系不仅是自然地貌,更被视为地气运行的通道。这种能量根据阴阳原理或利或害,形成所谓"明堂吉地"。世代相传,白头山被视为朝鲜山脉体系的中心。图中突出标注的"白头大干"山脉纵贯半岛,自白头山至智异山,途经金刚山、太白山等圣山。
白头大干山脉(同前)
从白头大干分出的六大军事要冲也特别标注。深绿色的山峰采用朝鲜传统绘画技法,视觉效果突出。
符号化标注系统
下半部地图(同前)
《东国大地图》标注约2200个地名,含1200处自然地理实体(山岳、河流等)和1000处人文景观(城镇、道路等)。其中山脉占自然实体多数,关隘名称的密集标注凸显对交通的重视。人文景观方面,道路网络以红色主线特别标注,包含约330个行政区和250处军事设施(军营、山城、水陆军总部等)。
符号系统细节(同前)
为便于识别,图中采用前所未有的符号系统:观察使营、兵水营、察访站、军营、山城、烽燧、关隘等各有专属符号。这些符号采用写实画法,如关隘符号即微型关隘图形,城郭则以雉堞纹表示。地名标注的数量与比例揭示该图两大功能:行政管辖与国防军事。清晰的道路网络对治理与防御至关重要。
本文原载于Smarthistory(202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