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会儿,有12位“铁帽子王”,这帽子是世袭的,传了一代又一代。要说这12位里头,开国时候那8位,那可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他们这帽子,分量重得很,可不是后来那4位靠恩赐得来的能比的。
他们被一块儿叫做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代表了清朝皇室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
在铁帽子王里头,要说哪家最风光,那肯定是礼亲王代善这一脉。八大功封的铁帽子王中,他们家独占三个席位,其中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真是厉害得很。
豫亲王多铎家也是实力非凡,有两个亲王的位置归了他们家。
说起打仗的本事,他们可不是最出色的;说到影响力嘛,宗室里头也有人比他们强。
为啥就他们能这么出众,在八大铁帽子王中,他们两家加起来竟然占了五个席位呢?
这主要是受他们家庭背景的影响。
他俩的情况真是大相径庭,一个呢,家里关系乱得一塌糊涂,另一个呢,家里关系好得不得了。
【01、代善家3个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
代善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亲生次子,还是努尔哈赤和原配夫人所生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个。
代善有个亲哥哥叫褚英,他原本被努尔哈赤定为接班人。但这家伙跟兄弟和大臣们处得都不好,还被人怀疑跟明朝有勾结,最后就被废掉杀了。
后来,代善作为努尔哈赤正妻所生的唯一孩子,接手了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并且以大贝勒、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在萨尔浒战役中立下了头功。
不过,代善这个预定的继承人位置没坐热乎。没几年光景,他先是被卷入了与继母有染的风波,接着又因为和儿子关系紧张,直接闹到了努尔哈赤面前。
努尔哈赤心里明白,他那个心爱的儿子可能当不了个好大汗,所以只能忍痛取消他当继承人的资格。他还下命令,说自己儿子和侄子这些四大贝勒,以后都得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不过,代善仍旧稳坐四大贝勒的头把交椅,加之他那同母的兄长被完全踢出局,他实际上就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大当家,身份相当特别。
努尔哈赤过世后,四位大贝勒联手挑了个新大汗出来。
代善是四大贝勒里的头一号人物,说白了就是兄弟里的老大,爱新觉罗家族的长子。要是他真的想争一争,那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他发现宗室成员大都倾向于支持八弟皇太极时,他立刻就决定站队到皇太极那边,以大阿哥的身份力挺皇太极登上皇位。
那时候,皇太极在四位大贝勒里头,势力算是相对小点的。但有了代善的支持,其他人也就不敢多嘴了。
代善在确保后金汗位平稳交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皇太极当上后金的新大汗后,为了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就开始对那剩下的三个大贝勒动手了。他用了不少手段来削弱他们的势力,目的就是让这三人没法再跟他争权。皇太极心里明白,只有把这些人给压住了,他才能真正坐稳大汗的位置。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怎么能够让这三人不再对他构成威胁。总的来说,皇太极就是铁了心要集权,而那三个大贝勒的日子,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难过了。
代善对此一点都没抱怨,他乐意退到后面去。
皇太极心里头特别感激他这位兄长。等他自己当上了皇帝,还把国家名字给改成了清,立马就给了代善一个很高的封号,叫做“和硕兄礼亲王”。
“兄”这个字眼,凸显了代善在宗室中无可比拟的首要位置。
皇太极走得很急,这让清朝的皇位继承问题又乱了套。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和他的亲弟弟多尔衮,心里都盘算着要坐上那把龙椅。
最终,两人都稍微让了步,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让皇太极那个才6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坐上了皇位,而多尔衮呢,他则是以皇叔的身份来帮忙掌管国家大事。
不过,宗室里头还是有人心痒痒的,想搞点事儿,多尔衮的那些铁杆粉丝,一个劲儿地撺掇他,让他把皇位给夺了。
这时候,代善再次挺身而出,掌控了整个局面。他痛下决心,牺牲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以此来保证福临能够稳稳当当地坐上皇位,这个人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后金到清朝那两次皇帝位置的交接,说白了,都是因为代善的让步和付出才顺利搞定的。
要是没了他,清朝说不定就会像南明那样,自己内部先乱成一锅粥。
他在清朝初期,就像是皇族里的稳定大局的关键人物。
他年轻时四处征战,闯下了不少响当当的战绩。
他在清初时被封为八大铁帽子王里的头一号,这称号他拿得那是实至名归。
代善是爱新觉罗家族里的大哥大,他就像是一块压舱石,让清朝初年那会儿动荡的局面稳稳当当。在家族里头,他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但他的家里事儿真是一塌糊涂。
这说的是个有了继母就连亲爸也跟着变的事儿。
代善的第一位老婆给他生了俩娃,大的叫岳讬,小的叫硕讬。
代善在原配离世后,又娶了个新夫人,他们俩生了新的孩子。从这以后,他对原配留下的两个儿子就越看越不顺眼,连带着抚养他们的心思都没有了。
他爷爷努尔哈赤只好把心爱的孙子接到自己宫里来照顾。
那时候,努尔哈赤家里的大老婆是孟古,也就是皇太极的妈。因为这一层关系,代善的大儿子岳讬就成了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在争夺大汗位置的时候,岳讬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皇太极那边。
等岳讬长大后,努尔哈赤瞧着他们父子俩的关系实在是太差劲,便亲自出面,给他们把家给分了。
代善原先掌握着两红旗,但分家以后,他手里就只剩下了正红旗。而岳讬呢,他接过了镶红旗,成了新的旗主。
岳讬在努尔哈赤活着那会儿,就已经跟着爷爷上战场打仗了。
努尔哈赤驾崩那会儿,岳讬拉上同父异母的弟弟萨哈廉,一块儿去找他们的老爹代善。他直截了当地跟代善说,自己站皇太极那边,结果还真把代善也给说服了,让代善也倒向了皇太极。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岳讬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皇太极刚开始掌权时打的几场大战里,岳讬总是冲在前面。
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还把国家名字改成了清,接着他就给了岳讬一个封号,叫和硕成亲王。
岳讬的爵位,那可是全凭他自己一点一滴努力得来的,跟他老爹代善没啥大关系,毕竟代善没怎么管过他。
然而,岳讬说到底还是代善的亲骨肉。
皇太极心里头有个疙瘩,就是他们家那俩亲王,让他挺犯怵。他老怕代善和岳讬这对父子,万一哪天冰释前嫌、联手合作,那他的大权可就得受威胁了。
岳讬刚被封为亲王没多久,皇太极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挑他的刺。
打了胜仗却遭责备,演武场上表现不佳得受罚,就连家里两位福晋闹矛盾也会引来责难。
岳讬没过多久就被剥夺了爵位,被关在家里反省自己的过错。
过了整整三年,岳讬被一系列变故折腾得没了斗志,他的心气大不如前。与此同时,岳讬的老爸代善也因为年岁渐长,基本上退居幕后不再过问政事。就在这时,皇太极终于决定再次启用岳讬。
崇德四年那会儿,皇太极又让岳讬带兵去打明朝,结果打得明朝军队落花流水,赢得了大胜仗。
岳讬在军队里时,不幸染上了天花,最后因此病逝。
听到那消息,皇太极心里头特别难过,于是给岳讬封了个多罗克勤郡王的称号,算是追认他的功绩。
他离世没多久,皇太极就开始对付四大贝勒里的三贝勒莽古尔泰。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岳讬也参与了谋反的事情。
代善立刻写了封信,提议对岳讬得按法律来办,就是把他扔了,再把他的儿子也给杀了,真的是一点父子情面都不留。
皇太极最终心软了,没有处罚岳讬和他的后代,这件事就这么算了,没再继续追究。
代善和岳讬父子俩关系紧张,就算岳讬是正宗的大儿子,他这一家子也别指望能接上代善的礼亲王位子。
岳讬的儿子接过了他老爸克勤郡王的头衔,早在乾隆爷还没搞出那个铁帽子王的规矩前,这爵位就已经是代代相传了。
在乾隆皇帝确定那些能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名单那会儿,岳讬的子孙被封为了克勤郡王,不再依附于代善的礼亲王一脉,有了自家独立的地位。
代善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碰钉子,可不止跟岳讬那点儿事儿。
之前咱提到过,代善在娶了第二个老婆后,就开始对前妻生的两个孩子,岳讬和硕讬,不太好了。他对待这俩孩子,明显没以前上心了,可以说是苛待他们。
结果事情越闹越严重,努尔哈赤一怒之下,把代善的太子之位给撤了。代善心里头那个慌啊,为了能让努尔哈赤消气,他居然把第二任老婆给处决了。
这导致萨哈廉,那个继室所生的孩子,和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
萨哈廉跟他那个不同母的哥哥岳讬关系挺铁的,等努尔哈赤一走,他俩就一块儿站队支持皇太极当老大。
岳讬和萨哈廉两位都早早离开了人世,之后,岳讨的亲弟弟跟萨哈廉的儿子阿达礼、勒克德浑,他们之间的关系挺好的。毕竟,他们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兄弟或是同族的侄子,感情自然深厚。
皇太极驾崩以后,他的儿子豪格和亲弟弟多尔衮为了皇位争得不可开交。结果他俩斗来斗去,却让皇太极第九个儿子,当时才6岁的顺治捡了个便宜,坐上了皇位。
大局眼看就要尘埃落定,可硕讬和阿达礼这两个多尔衮的支持者,心里头还是不服气。他俩先是急匆匆地跑到代善那儿,想要说服他改变主意,接着又一溜烟地跑到多尔衮面前,拍胸脯保证自己的忠诚,一门心思就想把多尔衮推上那把龙椅。
多尔衮二话不说,直接就把他们给送出去了。
代善这位老爹和爷爷,主要是为了稳住整个局面,同时也想拿回之前不得已分给岳讬兄弟的那部分镶红旗权力,所以打算将他们治罪。
硕讬的儿女,还有阿达礼那个才16岁的幼弟勒克德浑,也都受到了牵连,被从家族名册中除名了。
代善正和多尔衮忙活着,把儿孙们留下的家当一分二,压根儿没工夫理睬小孙子勒克德浑。
豪格的这位堂叔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主动站出来,把勒克德浑和他年幼的弟弟接回了自己家抚养。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半年就过去了,那阵风波也平息了下来。多尔衮心里头还是念着阿达礼对他的支持,于是就下令,把之前被剥夺的勒克德浑的宗族身份给重新恢复了。
勒克德浑孤苦伶仃,为了在八旗中站稳脚跟,刚满16周岁没多久,就踏上了战场,开始南征北战。
多铎搞定南明弘光朝廷后,他就接过了平南大将军的位子,跑到江南那边继续打仗。
这些年,我一直在浙江、湖广这些地方征战,赢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给清朝统一全国帮了大忙。
勒克德浑二十岁那年,因为打仗立了大功,被皇上赐封为多罗顺承亲王。
顺治九年的时候,勒克德浑因为生病,年纪轻轻就走了,当时他才24岁。
他如今拥有的爵位,全凭自己浴血奋战才赢得,跟那个早已和他断绝关系的爷爷代善,没有一丝一毫的瓜葛。
他这一支血脉,是没法接手掌管代善的礼亲王这个爵位的。
因此,他的后人接过了他的顺承郡王头衔,一直传了上百年,后来乾隆皇帝才特别封他为铁帽子王。
清朝早期时候,很多宗室成员先是自个儿挣到了亲王以下的爵位。然后啊,等他们当亲王的老爹过世了,就接着老爸的亲王位子继续坐,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不过,代善那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儿子和孙子,都跟他翻了脸,结果他们到头来只是被封为了郡王,压根儿没机会碰代善的礼亲王宝座一下。
最后,礼亲王的爵位落到了不太被看好的第七个儿子头上,岳讬和勒克德浑的郡王爵位呢,也是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要是他们家的关系能更融洽点,那岳讬身为大儿子,勒克德浑又是最出色的孙子,他们俩或者他们的孩子,本来都挺有机会拿到礼亲王的爵位的。
因此,清朝初期那八大享有铁帽子王殊荣的贵族里,代善一家能独占三席,背后的原因竟是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糟糕到让代善的后代们一个个都选择自己单干,另起炉灶。
多铎一家之所以能有两个亲王的位置,原因跟代善一家那是大相径庭。
多铎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他那一大家子的深厚背景。
【02、多铎家2个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
多铎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亲生小儿子,努尔哈赤特别疼爱他,而且那时候的后金有个规矩,就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要继承家业。所以,当努尔哈赤去世后,只有13岁的多铎就接手了努尔哈赤最厉害的军队,当上了镶黄旗的头儿(后来旗的颜色还变了,先是变成了正白旗,然后又变成了镶白旗)。
多铎这个旗主可不是摆着看的。他还没到15周岁,就跟着皇太极去打仗了,皇太极当皇帝那会儿,打的大仗小仗,几乎场场都少不了他。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他就得到了和硕豫亲王的封号,成了清朝最早封的六个亲王里头的一个。
皇太极驾崩后,多铎的亲哥哥多尔衮接了班,手握大权,对多铎那是相当信任,给了他不少重要的差事。
多铎一开始跟着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中立下大功。接着,他带着军队一路往南打,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先打败了李自成,然后又把南明的弘光朝廷给灭了。这样一来,他给清朝统一全国清除了最大的绊脚石。
乾隆皇帝因此赞誉他为“开国王爷里战功最显赫的一位”。
在清朝初期,那八大有着铁帽子王称号的王爷里,他肯定算一个。
多铎和他亲哥多尔衮之间的情谊,说起来挺微妙的。
在电影里,这俩兄弟总是一条战线,心往一处使。
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多铎和多尔衮之间可没少闹别扭。多尔衮跟豪格争那把龙椅后,多铎私下里还跟豪格嘀咕,说当初自己没站他那队真是瞎了眼。而多尔衮呢,等他手握大权了,直接从多铎那儿夺走了15个牛录。
但总的来说,兄弟两人在重要事情上还是一条心的。多铎尽管口头上偶尔会向豪格示好,可真到了多尔衮和豪格起争执时,他肯定是站在多尔衮那边的。
多尔衮把多铎的牛录占为己有后,很快就给了多铎一个弥补的机会,那就是让他在开国诸王中立下最大的战功。不仅如此,他还设法排挤掉了另一位辅政大臣,郑亲王济尔哈朗,然后拉多铎上位做了辅政叔王,这样一来,多铎的地位就仅次于皇帝和他自己,成了万人之上的人物。
多铎出兵打仗回来后,多尔衮特地跑到关外去迎接他。
多尔衮给多铎建的王府,那叫一个豪华气派。
他俩娶的正室夫人,竟然是亲生姐妹,同一个爹妈生的。
总的来讲,多铎和多尔衮之间尽管有些小争执,但他们的兄弟情谊绝对称得上是皇家的楷模。
多尔衮和他亲哥阿济格,俩人的关系可就差远了。
多尔衮到了中年还没生下儿子,于是他就领养了一个孩子。你猜他领养的是谁?不是他同母的亲哥哥阿济格的儿子,而是他同母的亲弟弟多铎的儿子。
按照多尔衮的打算,要是他没当上皇帝,那继承他睿亲王位置和多铎豫亲王位置的,会是一对亲兄弟,这俩人都是多铎的亲生孩子,同一个爹。
要是他真的把皇位给夺了,那接手的人不是多铎就是多铎的娃,以后这皇位啊,就在多铎他们家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然而,就在多尔衮身为皇父摄政王,权势滔天、风光正盛的时候,多铎却意外地因天花病逝了。
多尔衮因为伤心过度,结果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暂时放下了争夺权力的计划。一年后,他又不幸从马上摔下来,就这么去世了。
多尔衮过世仅仅俩月后,顺治帝就动手收拾他了,把他的爵位给撤了,还把他从宗族名单里划掉了。
同妈生的兄长阿济格,先是被关了起来,后来直接被下令处死了。
多铎呢,因为他没真的对顺治皇上做出啥大不敬的事儿,所以就只是从亲王降成了郡王。不过,这对他后代没啥大影响,他们还是能世世代代继承这个郡王的爵位。
多尔衮膝下无子,他收养的多尔博后来被顺治帝送回了多铎那里,而且多尔博还被赐予了贝勒的封号。
一百多年匆匆流逝,到了后来,乾隆皇上给多尔衮翻了案,重新赐给他睿亲王的头衔。同时,多铎的豫亲王爵位也得到了恢复。
哥俩都上了那个铁帽子王的名单。
多尔衮膝下无子,按照清朝皇帝的传统做法,乾隆其实大可不必费心考虑多尔衮后代的事,要么就把睿亲王这个封号当个摆设,要么随便找个皇子过继过去,让他继承这个世袭的铁帽子王爵位就行。
不过乾隆琢磨着,多尔衮活着的时候,自己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了他当继承人。所以他就下命令,多尔博还是继续算作多尔衮的后代,让多尔博的子孙来接着当睿亲王。
在清朝初期,那个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的榜单里,多铎家族独占两席,一位是被称为睿亲王的,另一位则是豫亲王。
这两个亲王爵位,全都是传给了多铎的子孙。只不过多尔博这一支系,后来过继给了多尔衮,按宗法来算,他们就算是多尔衮的后人了。
多尔衮在收养多铎儿子那会儿,也就三十来岁,而且他之前已经有个闺女了,所以说,那时候他还没彻底放弃再生个儿子的念头。
要是兄弟俩感情不那么深,多尔衮绝不会这么着急忙慌地去领养他弟弟的儿子,还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弟弟这一支血脉上。
要是多尔衮没亲自把多铎的儿子收为养子,那以后睿亲王这爵位,说不定就落到谁手里了,不一定还是多铎那一脉的。
说白了,多铎家和代善家那是两码事,情况完全不同。
代善跟儿孙们的关系实在太差,搞得他们一个个都决定自己单干,自个儿去挣爵位了。
多铎和他哥哥感情深厚,因此当哥哥没有儿子时,爵位就顺理成章地传给了多铎的后人。
那你说说看,他们里面哪个才是宗室里头最占便宜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