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起伏的长河中,总有些人能在跌落谷底后重新攀上巅峰。中国人用"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形容这样的传奇,但你可曾想过,这个"东山"究竟在何处?它真的存在吗?
浙江绍兴上虞区的东山与江苏南京江宁区的东山,相隔三百公里却都声称自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发源地。绍兴东山苍翠葱郁,临曹娥江而立,山间至今留有谢安垂钓处;南京东山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山顶的谢公亭默默诉说着往事。
这两座山都与东晋名臣谢安息息相关,但哪一座才是真正的"东山再起"之地?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王朝。
公元4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动荡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混战不休,南方东晋王朝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在这个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时代,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并称四大家族。谢安就出生在这个显赫的谢氏家族中,他的堂兄谢尚曾任镇西将军,长兄谢奕官至安西将军,弟弟谢万也是朝廷重臣。
年轻的谢安才华横溢,精通琴棋书画,尤其以清谈玄学闻名。朝廷多次征召他出仕,却都被婉拒。《晋书》记载他"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当时的名士风尚推崇隐逸,谢安选择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名士纵情山水,吟诗作赋。扬州刺史庾冰三次派人相邀,谢安勉强赴任,月余即辞官归山。
公元357年至359年间,谢氏家族接连遭遇变故。谢尚、谢奕相继去世,谢万北伐兵败被废为庶人。曾经显赫的谢家突然面临衰落的危机。此时已届不惑之年的谢安,终于决定结束隐居生活。360年,他接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出任司马一职。临行前,他望着居住了二十年的东山,感慨万千。
谢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桓温野心勃勃,曾对左右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谢安周旋于权臣与皇室之间,凭借过人智慧逐渐在朝中站稳脚跟。他先后担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职,最终官至宰相。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东晋。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谢安镇定自若,任命侄子谢玄为前锋,仅以八万北府兵迎敌。当决战的消息传到建康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完战报后,他不动声色地继续对弈。客人询问战况,他只淡淡地说:"小儿辈已破贼。"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保全了东晋王朝,也使谢氏家族声望达到顶峰。有趣的是,当时谢安居住在建康城外的一座小土山上。因为怀念会稽东山的日子,他将此山也命名为"东山"。这就是今天南京江宁东山的由来。
通过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明确:成语"东山再起"中的"东山"指的是谢安早年隐居的绍兴上虞东山,而非后来命名的南京东山。谢安从隐居到出仕的人生转折,完美诠释了"东山再起"的内涵。南京东山则是谢安功成名就后对往事的追忆,两座山共同见证了一个世家大族的兴衰起伏。
谢安于385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靖"。他的人生轨迹从隐居东山到建功立业,再到命名新东山,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循环。
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谢安与两座东山的故事,不仅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更成为中国文化中关于仕隐抉择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