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树状金步摇是朝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68年在朝阳市双塔区他拉皋镇木营子村出土。
金步摇,即以金制成的步摇冠饰。朝阳博物馆的花树状金步摇通高17厘米,枝叶最宽18厘米,方座长宽4厘米,金叶2.2*1.2厘米,整体呈灌木状,由近矩形的牌座和花树状枝干及心形缀叶组成。牌座一面有竖凹沟,另一面形成相应的竖凸脊,四角各钻两系孔,上连镂空主干,主干和基座上缘分别出枝条十二个,其中十个枝条间绕四环,另两个枝条间绕两环,环中系缀一摇叶,以表现树的层次。枝干保存较为完整,但叶有缺失。
三燕时期的步摇采用的是纯金材料,因此制作难度大,材料成本高,只有贵族或者皇室才有能力拥有。金步摇在朝阳出土较多,是辽西慕容鲜卑特有的重要饰品,它在中国北方古代诸多少数民族的种类繁多、形态纷呈的金属饰物中独树一帜。
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一词的《风赋》中描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在《释名·释首饰》中解释步摇为“上有垂珠,步则摇动。”由此可见,步摇最早是一种在一端有垂珠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做流苏状,戴在头部时会随着佩戴者的走动而晃动。“步则摇动”是步摇最为明显的特点。
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步摇饰的出土多集中在辽西地区大凌河流域的鲜卑墓葬中。在五、六世纪的夫余、高句丽、百济、新罗、伽耶、日本等国也有大量的步摇冠和摇叶饰片等考古遗物出土。步摇饰从欧洲起源,到我国的中原地带,再到辽西地区,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通过丝绸之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不断传播。步摇饰不仅代表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制作工艺和审美特征,同时也融入了当时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习俗。同时,它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输出的证明,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传的实物例证,为考古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