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8度线上,就像有一把巨大的刀,把朝鲜半岛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韩国那边,人均GDP都超过3.4万美元了,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普及率高达95%。再看看朝鲜,人均GDP还不到韩国的2%,移动网络覆盖率也才14%。这道军事分界线,硬是把原本一样的两个国家,分成了现在这样经济上差得离谱的“双胞胎”。每当夜晚卫星拍下照片,朝鲜一片黑暗,韩国却灯火辉煌,这对比太刺眼了。很多人都在想,同在一片土地上的两个国家,咋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呢?
其实,半岛的地质构造早就给这种分裂埋下了伏笔。太白山脉就像一条天然的脊梁,从北到南把半岛东部给贯穿了。西边是平缓的沉积平原,东边则是陡峭的断崖海岸。韩国占据了西海岸的江华湾、牙山湾,还有南部的顺天湾,靠着这些地方,形成了仁川、釜山、光阳三大深水港群,港口一年能吞吐15亿吨货物。
反观朝鲜东海岸,海岸线被日本海板块挤压得犬牙交错,虽然有清津、罗津等天然良港,但冬天港口会封冻,长达四个月。西边的南浦港倒是终年不冻,可因为黄海大陆架太平缓,想停万吨货轮还得人工疏浚。
地形上的差异,更是直接改变了两国农业的发展。朝鲜境内80%都是山地,只有平壤周边有占国土12%的平原,而且那里的土壤是火山岩风化形成的,磷钾含量只有韩国忠清南道黑钙土的1/3。韩国西海岸平原面积可不小,有1.2万平方公里,汉江、洛东江冲积出来的沃土厚度超过5米。现代技术一上场,这差距就更明显了。朝鲜耕地机械化率才27%,粮食单产每公顷2.8吨。韩国就厉害了,他们用生物技术改良稻种,单产能达到7.6吨,而且农田卫星导航系统覆盖率高达89%。
历史进程又在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了制度这个变量。1961年,韩国启动了“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而朝鲜当时却把80%的财政都投到了军事建设上。韩国建浦项钢铁厂的时候,不仅因为附近有河东铁矿储量2.6亿吨,还得益于东南沿海密集的电力网络。1978年全罗南道古里核电站一投产,韩国工业电价直接降到朝鲜的1/5。朝鲜在1970年代建了千里马炼钢联合体,可因为大同江流域煤矿品位不够,只能从中国进口焦炭,生产成本比国际均价高出42%。
交通网络的发展,更是直观地体现了两国的差距。韩国高速公路里程都突破5000公里了,路网密度是朝鲜的17倍。首尔到釜山的京釜线高铁,把两地时空距离压缩到2小时15分,沿线形成了占全国GDP 67%的产业走廊。朝鲜呢,到现在还没实现电气化铁路贯通,平壤到罗津850公里的货运线得花23小时,内燃机车排放的黑烟在卫星影像里都能看到。韩国仁川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都突破7000万人次了,朝鲜高丽航空才17架老式客机,执飞的国际航线还不到10条。
海洋经济方面,差距更是明显。韩国三星重工造的LNG船,占全球73%市场份额,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五。朝鲜苦心经营的罗津港,水深勉强能让第三代集装箱船作业,2019年货物吞吐量还不足大连港的0.3%。韩国渔民用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捕捞,朝鲜渔船还靠六分仪定位,东海渔场单船年捕捞量只有韩国济州岛渔船的1/8。
当韩国半导体产业每分钟创造180万美元出口额的时候,朝鲜的机床工厂还在复制上世纪60年代的苏联图纸。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平壤科学家大街的仿欧式建筑和首尔江南区摩天大厦的对比上,更深深印刻在朝鲜劳动党本部大楼斑驳的混凝土墙面和韩国国会大厦智能玻璃幕墙的反光里。同一片天空下的两种命运,既是地缘政治的结果,也是两种文明选择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