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在安徽老家花园里锄草的李善长,被朱元璋派来的士兵抓获。
不久后,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将李善长杀害,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也一并处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而且是在人家已经退休,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情况下杀了他?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朱元璋刚起兵不久,就在滁州收了李善长,李善长擅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出了不少金点子。
而刘伯温是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南京都打下四年了,才成为朱元璋的谋士。
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
朱元璋每到一地,无论是安定局势还是招贤纳士,总是让李善长负责起草文告。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根本无法攻城拔寨,取得胜利。
每次朱元璋出征,都是放心地将大后方交给李善长。李善长也对得起这份信任,总是将根据地搞得秩序井然,人心安定,有条不紊。
无论部队开到哪里,兵饷、粮饷和武器装备供应,从来没有掉过链子。
从古至今,打仗就是烧钱的,如果没有一个根据地,如果根据地经济不繁荣,即使打下江山也无法巩固胜利果实。这样的军队就是流寇,李自成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自成不向农民征收粮食,全靠抢劫,一路杀富济贫。到了北京还是老一套,拷打明朝官员来获取军饷,结果弄得天怒人怨 ,狼狈逃出北京。导致多年努力,毁于一旦。
朱元璋就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原因就是有了李善长,在后方不遗余力发展经济。
他在后方推出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包括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
在李善长的治理下,根据地财富日益增长,百姓安居乐业,让朱元璋得到了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的江山也就唾手可得了。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封其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朱元璋在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不吝溢美之词,甚至有点肉麻。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赐其铁券,以奖励他为建立明王朝作出的突出贡献。
特别解释说,今后李善长本人如果犯了死罪,可以免死两次,子免一死。
李善长是众功臣中第一个获得铁书丹券者,这与他为朱元璋的付出是匹配的,受之无愧的。
但是朱元璋这个人太善于过河拆桥,兔死狗烹了,吃相太难看,这一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君主能跟他相比。
跟他出生入死的武将一个个都见了阎王,连文臣胡惟庸都没有幸免。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李善长不能不为自己的安危着想。于是他诚恳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朱元璋求之不得,立刻批准了他的请求。
李善长回乡之后,高悬的一颗心落地了,以为已经全身而退,可以颐养天年。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并没有打算放过自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诛杀、几乎满门抄斩。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而且是在他已经退休之后?
常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一个人的理由太好找了。
比如有野心、心胸狭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比如结党营私,袒护部下、徇私枉法。这些都是帽子工厂的常见产品,拿来给要杀的大臣戴,都非常合适。
甚至这些大臣,都没有办法反驳,心里会说:不错不错,有点意思,的确就是这么回事。
史书记载李善长最大的罪过是“恃宠而骄”。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
这时候是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唯一儿子李祺。
但是朱元璋这时候并没有严惩亲家,只是“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
李善长获罪,跟胡惟庸有关。
有人检举揭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站出来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有金钱往来,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
这些证言都显示,李善长身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主动站出来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需要指出的是,蓝玉在李善长被处死三年后,也因为谋反罪被杀。
这说明蓝玉的证言是不可信的,属于诬告。
再说,这时候距离胡惟庸被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属于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如果此事属实,将其囚禁起来,就是最大的惩罚。
这足以说明,朱元璋是个疑神疑鬼、残暴不仁的皇帝,为了维护权威和巩固大明江山不择手段,没有底线。
多疑让朱元璋智商为零,残暴让朱元璋无为所欲为、心狠手辣。
后来有一个五品郎中王国用就直言不讳地对朱元璋说:
"善长与陛下同心。。。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
意思是说,李善长人家是位极人臣,能达到的地步都达到了,你说他要自己前进一步当皇帝,咱不敢说啥,你说他要辅佐胡惟庸,那不是开玩笑么?没有任何道理!他是跟你一条心的。
当代历史学家毛佩琦也说:"李善长,才能杰出,功勋卓越。他被族诛时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即使朱元璋杀的功臣都是反贼,那也是朱元璋本人的问题。
一个好的皇帝能出台一个科学一些的制度,让自己的大臣都变成能臣,一个坏的皇帝能把自己的手下变成奸臣和反贼。
如果一个皇帝的手下都是反贼,说明你的人品、执政理念、鉴定标准等,统统出了问题。
有句话叫官逼民反,延伸过来那就是君逼臣反、君让臣坏。
人性里都有恶的一面,有了好的君王,恶的一面就藏起来了。
大部分封建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没有滥杀功臣(杀几只鸡给猴子们看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充分说明,“反叛”大臣频出的朝代,是皇帝出问题了,不是领导能力,就是人品,后者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