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时,很多人到淮海战役纪念碑前献花敬礼。
在纪念活动中,有一位记者采访了淮海战役幸存的两名退役老兵,他们说:“当淮海战役结束时,革命胜利了,我们记忆的战争就开始了。”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
在那些老兵的记忆中淮海战役是永远无法忘怀的,那段烽火岁月是他们这一生最珍贵的财富,那是中国走向光明的重要阶段,
是全国人民走向幸福的开始
。
淮海战役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战神粟裕”提到淮海战役时,也是一脸欣慰,他笑着说:
“淮海战役曾是我经历过规模最大的战役,虽然我军人少,各方面都处于弱势,但我们有人民的支持,我们团结一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我国革命走向光明的重要标志。”
1945年,国民党蓄意挑起内战,追着共产党打了好几年,共产党一直处于战略被动的状态。
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因为长期南征北战,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军事装备也开始逐渐提升,在各地的群众基础也逐渐扩大,军事力量逐渐充沛。
为顺利摆脱国民党的穷追不舍,中央军委集体讨论决定:中央集体兵分两路,中央机关利用陕北崎岖地形环境转战陕北,以此拖住国军部分主力部队;陈毅、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率军奔赴全国各战场。
自此开始,我军开始掌握正面战争的主动权,由战略守备转为战略进攻。
1948年下半年,国军开始不断走向衰弱,蒋介石要求部下集结兵力迅速占领全国:稳定东北地区;扩张西北地区,重点进攻共党革命根据地陕北地区;加强对华东华中地区的控制。
随后,蒋介石又提出:
加强重要战略地点的守备,让人民解放军无法攻破重要战略地区,也就是实施“重点防御计划”
。
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在西柏坡地区召开政治局会议,并向全军下达了“从游击战过渡到正面战争,预计5年之内打倒国民党,歼灭敌军500个旅”的任务。
9月中旬,我军掌握战争主动权,向国民党发起济南战役,顺利攻占济南,并重创了国民党驻守在济南的军队,蒋介石的“重点防御计划”开始出现失败的苗头。
济南战役
在济南战役中,蒋介石派黄百韬、李弥等人率军北上支援济南,但我方华东野战军发起强力阻挡,牵制黄百韬、李弥等军团将近17万人。
直到济南战役正式结束,黄百韬、李弥的兵队也没有到达济南,在济南的国军因孤立无援而战败。
在此次战役中,我军抓捕国民党俘虏超过2万人,
其中高级军官就有20多人
,缴获枪支弹药数万,还收缴了一些粮食罐头。
美联社、新华社收到共产党在济南战役中大胜的消息,报道称:“从今以后,共产党要攻打何处,要到何处,就算国军全力出击也再无法阻挡。”
济南战役的胜利可以看出我军的实力不可小觑,击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
济南被共产党攻破后,国民党在的山东战略重地逐渐失守。山东菏泽、烟台等地的国军纷纷投诚,
山东成了一座“空城”
,国军的守备形同虚设。
国军在山东的战事失利,徐州剿匪司令部决定收缩各地兵力,集结国军第2、13、7兵团及绥靖区的部队共计60万人形成“东起海州,南到蚌埠,西至蚌埠,北到临城”的防御战线,以形成中原地区和华东地区的重点战略防守。
粟裕收到济南攻占成功的消息,觉得此时国军守备疏松,戒备心也不强。我军可以趁国军兵力分散、无暇顾及我军时,发动大规模的歼敌战。
1948年9月24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
此时国军兵力分散,建议现在发动大规模战争——淮海战役。
”
淮海战役:粟裕(中)
随后他又向中央提交了淮海战役的相关作战计划。
粟裕在作战计划中提出:希望能够趁机对淮安、淮阴、高邮等地的国军发起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此次战役由我方占据主动权,
目的是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夺回徐州
。
有一些解放军的将领对此计划感到质疑,提出了反对,认为粟裕过于急功近利,我军应该先保留实力,再抓住机会一举攻打国军。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
觉得粟裕的想法非常好
,他也正有此意。
随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与中央军委其他成员慎重讨论淮海战役。
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复电,同意粟裕的作战建议:“经过军委的讨论,淮海战役很有必要,后期军委会具体讨论。”
紧接着,中央军委对淮海战役再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和部署,一直到10月11日,中央军委成员对淮海战役作战计划最终定稿,他们共同讨论决定:
决定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一鼓作气歼灭国民党反对派主要力量
。
淮海战役老照片
由于此次战争规模大,作战难度也大,需要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及西北野战军团以及其他地方部队联合行动,对国民党的兵团形成合围之势发起进攻,这场战役史称“淮海战役”。
10月中旬,由毛泽东为代表下发淮海战役作战计划,此次作战计划被称为“撒大网,钓大鱼”。
毛泽东电告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指挥员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
他在电报中提出,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剿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山东枣庄、临沂等地区。然后紧接着把驻守在山东的国军主要力量彻底消灭。同时,中原野战军牵制郑州、蚌埠、徐州一线国军,牢牢地牵制住孙元良军团,为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提供时机和保障。
第二个阶段:由中原野战军消灭国军精良部队黄维兵团,为华东野战军肃清黄百韬军团残余势力提供保障。
第三个阶段: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主力围攻杜聿明军团,中原野战军在后方阻拦国军部队逃跑。
随后,中原野战军按计划发起战役,主要采取“迂回、穿插、追捕、包围、分割”等小型运动战,采取小打小攻的战术,最终顺利占领郑州和开封,为淮海战役的正式开始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审视局势济南战役的战局,顺势派刘伯承率军牵制黄维12兵团,为徐州战场提供了机遇和准备的时间。
1948年10月27日,中原野战军分为四路纵队进入徐州、蚌埠战场,但国军部队装备精良,极其可能脱离包围圈,战事已经超出了原来的预想计划,作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原本由华东野战军单方面抗敌转变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军团共同配合抗敌。
因为战局变化,粟裕向毛泽东提出请求:“
主席,请求陈毅军长、邓政委指挥此次战役
。”
随后毛泽东向粟裕回电,同意由陈邓二人指挥相关战役。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
1948年10月底,中原野战军按计划进攻郑州,蒋介石担心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会在江淮地区汇合,并对徐州地区发起进攻,于是召开紧急会议。
在会议中,国民党的总参谋长顾祝同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思想,提出两种作战方案:
一、暂时放弃徐州,徐州主力部队退至淮河,并在两岸建立防御基地。同时集中留守在葫芦岛的部分兵力转至蚌埠,为后期支援徐蚌战场做准备。
二、集中军事力量于徐州、蚌埠地区,并在附近的铁路、公路做好防御工程,加大军事守备。
通过会议表决,第二种方案通过,大部分人认为不能放弃徐州。
但蒋介石倾向于第一种方案,
他希望在淮河一带消灭共党
。
同年11月15日,顾祝同会同邱清泉、刘峙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开始筹谋第二种方案:将兵力集结于徐州、蚌埠地区。
1948年11月1日,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
中央军委派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与华东野战军从两个方向扑向徐州,达到60万人。
与此同时,还有数万其他地方部队秘密行军奔向徐州。
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原本,蒋介石派白崇禧担任国军指挥官,但白崇禧自认为能力不足,国军陷入被动,坚决推辞,徐州剿匪司令杜聿明也无法担任此项任务。
无奈之下,
蒋介石只能派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
。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迟于行军,作战无能,导致国民党处于劣势地位,处处被动受阻。顾祝同的作战方案还没有开始实施,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已经逼近徐州。
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刘峙遵从蒋介石倾向的第二种方案行动,他将部队全部向徐州周边的区集结,然后转移至淮河一带。
黄百韬兵团退至徐州东郊;邱清泉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并作为后方防线;孙元良兵团自安徽宿州北上退回徐州。
11月6日,国民党又从太和、阜阳地区调兵数十万增援徐州、蚌埠战场,总人数达到80万人。
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军团各就各位,朝着预定目标行军。
淮海战役中正在开进的华东野战军部队
随后,我军发现国民党部队朝着徐州周边地区收缩,开始逃离徐州地区,当即由进攻转为追击。
因为黄百韬第7兵团退至徐州东郊地区,使作战的时间延迟至11月7日,华东野战军趁机追赶,消灭了国军的第7兵团的部分部队,
黄百韬吓得赶紧带着部队撤离
。
在此期间,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把政治攻势当作军事进攻一样,利用政治攻势劝降,减少战争伤亡”。
邓小平向华东野战军指挥员下达命令:除了猛烈追击国军,同时发动政治攻势。
邓小平说:“与其抓捕他们,还不如同化他们,化敌为友。我们可以在关键时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鼓动他们投诚起义,减少双方伤亡。”
华东野战军随即展开一系列政治思想诱导,耐心地劝说国民党12兵团某军副司令官何基沣等人起义,随后华东野战军畅通无阻的进入第三绥靖地区,慢慢逼近国军第7兵团。
随后,解放军又歼灭第7兵团部分主力部队,逼迫黄维军团渡过黄河转移至碾庄地区。
在碾庄地区,
黄百韬军团与华东野战军交战
。
黄百韬军团与华东野战军交战
但由于华东野战军行军速度快,提前赶到战场,黄百韬军团处于弱势地位,被华东野战军旗下的三路纵队包围。
黄百韬希望李弥率13兵团协助撤退,但李弥以上级命令为由拒绝出兵,并率兵团撤出战区。因为黄百韬与李弥在作战计划上产生争执,黄百韬军团的最后退路被切断。
11月13日,邱清泉受命率第2兵团全力解救黄百韬,但栗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第7、10等纵队形成阻军,正面阻挡国军援助黄百韬。
邱清泉第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隔于碾庄之外
。
11月19日,我军集结军力加快对黄百韬兵团的剿灭。
11月22日黄百韬在战场上阵亡,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军团10万余人全部歼灭,并缴获大量军备物资,为后期作战提供了保障。
黄百韬兵团的歼灭,预示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计划成功实施。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左)同张震(中)等一起研究作战问题
毛泽东、朱德听说国民党部分部队成功被策反起义以及黄百韬兵团被剿灭的消息后,极为欣慰,复电指出:“部分国军将领在徐州前线起义,实为深明大义,为我军解放全国提供有利战机,希望他们加入人民解放军,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黄百韬军团被歼灭后,淮海战役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由蚌埠进军的国军部队刘汝明第8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为躲避解放军的追击被迫北上,因此造成黄维第12兵团孤军奋战,孤立的直面刘伯承领导的中原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是我军第一大军团,实力雄厚,1947年曾为顾虑全国战局挺进大别山,历经无数艰难。
中原野战军作战经验丰富,行军迅速,很快就将将国军第12、6、8这三个兵团分割三地,使国军这三个部队无法打通“徐州——蚌埠”之间的联系。
11月21日,黄维12军团顺利渡过浍河。
渡过浍河之后,黄维发现自己的兵团面临被解放军合围的趋势,
于是迅速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意图与李延年的第6兵团汇合
。
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了指挥各部彻底歼灭黄维兵团,将指挥部转移至浍河县的小村庄——小李家村。
邓小平与刘伯承
小李家村是“打通徐蚌,三路大军汇合”的地点,虽然离国军部队很近,十分危险,但也是国民党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11月2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对中原野战军下达命令:中原野战军分为7个纵队从四方出发合围黄维第12兵团,在宿县双堆集镇集中消灭这个兵团。
起初,黄维趁中原野战军7路纵队还没彻底到达指定地点时,计划派出4个师的兵力向东南方向找到突破口顺势突围。
但长期潜伏在国军85军的地下党员廖运周利用自己的师长身份,对军队将领展开政治攻势,率领85军将士倒戈投诚。
黄维的突围计划失败,
黄维部队其他军团的士气大大减弱,一蹶不振
。
因为突围失败,黄维兵团已经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就像人民解放军手里捏着的耗子,手无缚鸡之力。黄维只能率领第12兵团就地奋力抗争,等待蒋介石派出的援兵救援。
此时,国军的作战局势极其不利:第7军团被灭,12兵团处濒临灭绝的状态,国军的军事计划已经全然暴露。
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蒋介石与杜聿明
他下令驻守在徐州周边的第2、16、13兵团迅速撤离徐州地区,向江南一带靠拢。
刘峙率领第6、8兵团离开徐州向蚌埠转移,徐州由杜聿明率30万大军驻守。11月30日,华东野战军进攻徐州,杜聿明不敌华东野战军,
无奈只能放弃徐州,转移至永城地区
。
杜聿明逃离徐州后,接到蒋介石的命令支援黄维兵团,但因为自顾不暇难以脱身。
12月16日,孙元良的16兵团被困在永城地区,因为作战指挥错误,被华东野战军歼灭。
为了加快消灭黄维兵团,我军不断缩小对黄维12兵团的包围圈,华东野战军抽调5个纵队加快合围速度,采用“近迫攻坚法”。
黄维兵团因为“自己出不去,援兵进不来”,逐渐陷入粮草不足,弹药不足的困境。
12月12日至15日,华东野战军对黄维军团发起全面进攻,15日黄维兵团被全部歼灭,共计12万人,黄维成了华东野战军的俘虏。
黄维被捕,国军第12兵团被灭,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计划顺利完成
。
12月16日晚,刘伯承、邓小平、周恩来、谭震林等人前往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蔡洼村与粟裕见面,计划共同商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计划。
刘伯承、邓小平
12月17日,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开了一天会,会议主要讨论后期的渡江计划与解放军部队整编的问题,以及歼灭杜聿明兵团的计划。
至1948年12月中旬,
解放军共计消灭国军30多个师,高达几十万人,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灭杜聿明兵团
。
最开始,中原野战军采取了拖延的战术,对杜聿明兵团放缓追捕,两军休战20余天。
在这20多天里,为了劝降杜聿明,对其采取了政治诱导,打起了心理战,但杜聿明坚决不投降。
虽然杜聿明不投降,但我军的政治攻势使他的部队军心不稳,国军士兵开始散漫,对杜聿明产生抵触。
12月19日,杜聿明被我各路纵队合围,
杜聿明军中缺少弹药,缺少粮食,已经无力突围
。
随后,邓小平等人将淮海战役指挥部转移到商丘南部十几公里处的张菜园村。
邓小平坐镇总前委指挥部,指挥其他战场作战,同时处理淮海战役结尾的总结工作。
此时,刘伯承、陈毅等人前去西柏坡的中央机关向毛泽东汇报战况,粟裕、谭震林二人正在前线打仗,在战场上指挥歼灭邱清泉、李弥兵团的作战。
1949年1月6日,我军对杜聿明发起猛烈的总攻,
1月9日我军歼灭国军第13兵团
。
1月10日杜聿明在安徽萧县地区被捕,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计划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国军第6、8兵团不敌人民解放军,为自保而逃脱,放弃淮海、长江地区,向江南地区撤离。
解放军以60万兵力战胜国军80万大军,按具体情况来看,共产党并不占优势,但是我军仍然在人数比不上国民党,装备比不上国民党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敌人强大、战况艰难的情况下审视全国战局,科学决断作战计划,指挥若定,发动了这场大规模的淮海战役,并取得最终胜利,解放全中国之路踏上最后的征程!
毛主席与周总理
斯大林得知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消息赞叹不已,他说:“淮海战役是中外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
淮海战役是三大解放战争之一,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党的指导精神和作战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不惧生死的精神。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淮海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传承。
淮海战役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奋斗中形成的,它是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是我们党和国家永久的精神食粮。
我们要永远铭记淮海战役的历史,缅怀那些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远铭记他们的光荣事迹,学习他们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不断传承红色革命和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