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和益州互为表里,这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非常清楚,他俩是攻守同盟的地理关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建安十五年,刘备终于夺得了荆州五郡。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
至此,刘备建立了一个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这完全符合诸葛亮的预期。
建安二十二年,汉中之战爆发。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自称汉中王。
此时,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巅峰,我们再把时间稍微往后推一下。
建安二十三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北伐战争,战略进攻襄阳和樊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当时,刘封和孟达占据着上庸和房陵。上庸、房陵两郡与襄阳和樊城可以组成一条近乎完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阵线。关羽一旦攻下襄阳和樊城两郡,就可以对曹魏的进攻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东三郡,也就是上庸、房陵、西城与襄阳之间既可以来回支援防守,也可以协同进攻。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指的就是如果占据了襄阳和樊城后,蜀汉的进攻矛头可以直接推进至汉水以东,随时可以兵逼洛阳。
从这一点上看,关羽还是很有眼光的,可惜他冒进了,这跟关羽的性格有关。
关羽没有败走麦城之前,蜀汉可以以上庸为据点,从汉中出兵。而荆州方面的关羽则可以出兵襄阳,两股军队会合后,可以直奔洛阳而去。这对于曹魏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当年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以后,曹操惊恐不已,一度打算迁都离开许昌。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曹操采用了司马宣王和蒋济之计,写信给孙权。孙权偷袭荆州,导致刘备在荆州经营了多年的努力化为了泡影。
然而,刘备不仅丢掉了荆州,还失去了东三郡。蜀汉的领土,一下子发生了剧烈的萎缩。
最要命的是,随着蜀汉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据地——荆州的丢失,蜀汉之前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也彻底宣布破产。
曹魏这边在成功守住襄阳和樊城的同时,还夺回了东三郡,大大缓解了防御蜀汉的军事压力,组成了一条从上庸到襄阳的防线,基本上堵死了蜀汉从汉水这一带北伐洛阳的进攻可能。
其实当年汉中之战,之所以曹操跟刘备交手两个月就选择退出汉中,就是因为当时曹操面临着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的双重压力。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曹操不愧是一位军事家,他很清楚的知道,如果当时关羽提前进攻襄阳,并且获得成功话,那么他就会被困在汉中,被刘备和关羽首尾夹击。
如果这时孙权也来凑热闹,横插上一杠子,曹操可就要彻底凉凉了。
然而,关羽失去荆州之后,蜀汉的这个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刘备再也不能依托荆州,向曹魏施加军事压力。而且曹操依托东三郡和襄阳组成的这条防线,把刘备挡在了汉中。
孙权击杀关羽后,孙刘联盟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诸葛亮北伐若攻击上庸,距离这儿极近的东吴,更是武葛亮不得不防的主,毕竟关羽已有前车之鉴。
最后,我们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看,东三郡四面被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等山脉阻隔穿插,曹操凭借天堑已成功的将刘备集团挡在了汉中。诸葛亮北伐想要从上庸方向进攻洛阳,由于种种的不利因素已经变为不现实的选择。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至此以后,诸葛亮北伐的最佳路线就只能是“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只有先拿下陇右,才可以进入平坦的关中平原,率军进攻洛阳。
但可惜街亭失守之后,陇右这条进攻的道路也被堵死了。从此,曹魏借助天然的地理优势,将蜀汉困死在了重重大山中。所以有人说刘备“得了汉中,失了天下”,这句话是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