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碣石樵子;首发:今日头条
相信许多朋友都有这样一个潜意识:清代满汉不能通婚,有着严格的界限。此说虽然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政策,却也未免太过绝对。事实上,历史上满人与汉人是存在婚姻关系的,也并非像清宫剧所演绎的那样绝对。
清宫剧中“满汉不能通婚”的情节
包括孟森、郑天挺等清史泰斗们,便曾论及过清代满汉之间的姻亲关系,使得世人得以对清代早期的婚俗有一定了解。不过,囿于材料所限,有些问题还是显得比较朦胧。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清代的婚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清代满汉之间的界限很严,至少在政策上是如此,因而民间流传着“满汉不能共白头”的说法,讲的就是满人和汉人之间不能联姻通婚。不过,历史却并非如此绝对。
民俗馆中的清代婚礼
明末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虽然族源不同,且各自隶属于不同的旗籍,但彼此间的婚姻是不受限制的。而且,清代的皇帝也常常会选聘汉军女子。例如顺治帝的后妃中,便有四位是汉军出身;康熙帝则娶了五位汉军女子,而且其生母还是汉军佟图赖之女。
历史上不仅清代皇帝可以迎娶汉军女子,满洲女子也可以嫁与汉军。前文所讲,康熙帝的外祖母,便是满洲女子,而其外祖父则出身汉军。另外,清代还曾有一项准许抬旗的说法:后族出身于汉军准予抬入满洲旗。即如果太后是汉军出身,则允许将其抬为满洲旗。
在大型历史题材古装剧《雍正王朝》中,四爷给年秋月抬旗的情节,便是从清代抬旗的规定中演绎而来的。只是,历史上的年妃地位要远比剧中要高,也并非是那个任人趋势的秋月。
《雍正王朝》剧照
清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皆有迎娶汉军女子的史实,而在中下层旗人中,汉军女子嫁与满洲旗人的现象便更为普遍了。不过,这里所讲的还主要是汉军中的女子,这一身份是相对特殊的,她们虽为汉人,却隶属于各旗。那么,除汉军以外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清初对于满汉之间的联姻并没有明确禁止。不仅如此,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开始,便已经注意到利用联姻的方式来拉拢汉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在后金攻下抚顺城后,明朝守将李永芳投降,之后他迎娶了贝勒阿巴泰之女。
努尔哈赤铜像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同样采取过满汉联姻的策略。在他攻下大凌河城后,为了拉拢高级将领,曾把不少满洲贵族的女儿许配给高级将领,并有不少满洲大臣的女儿也被奉命嫁于了城内官员。与此同时,当时城内满汉联姻之事很多,既有半强制性的,也有自发性的。
到顺治帝时,摄政王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得以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成功地定鼎北京。此后,清政府依然没有限制满汉通婚,只是加强了管理而已:
满洲官员之女欲嫁与汉人为婚,以及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人为婚者,呈报礼部,无职者听其自便。——刘小萌:《清代八旗子弟》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顺治朝时并没有限制满汉通婚,没有官职在身者,甚至可以听其自便。而有官职者,也只需要向礼部报备即可。所以说,自努尔哈赤时代,到顺治帝定鼎北京这段时间,满汉之间是可以通婚的。
这种想象至迟到康熙朝时,依然如此,朝廷并没有命令禁止满汉通婚。不过,随着满人汉化的日益严重,清代皇帝也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初,康熙一直提倡国语骑射,可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而到雍正继位时,开始加注意限制满汉通婚,但也始终没有颁布禁止满汉通婚的条文。
老照片中的旗人妻妾·左汉右满
关于满汉联姻的问题,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清前期主要是以满人迎娶汉女为多,到清后期则是以汉人迎娶满女为多。那么,这一现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种变化主要是旗人生计及其风俗造成的。旗人向来好面子,凡是讲究铺张,娶亲这种事更是看得非常重要。不过,随着清后期国势的衰落,八旗子弟所领钱粮也难以维持开销,旗人生计问题也由此滋生,这一方面导致八旗子弟难以再“壕”气地娶妻纳妾,也使得不少汉女不愿意嫁给旗人,相反,更多的满洲女子反倒嫁给了汉人。
在电视剧《闯关东》中,虽然讲述的是清亡后的故事,却也可以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当时王府败落,那文最终嫁给了朱传文,所图的不过是其家境相对殷实,而且老朱家吃苦耐劳。这一情景,其实在清末甚至更早之前,便已经出现了。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所以说,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开始,直至清末,清代统治者并没有极其严格地禁绝满汉通婚,甚至还曾以联姻的方式来拉拢汉族士大夫。到清入关后,满汉通婚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往中的一大特色。所谓“满汉不能共白头”,不过是清宫剧的误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