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是滑向战争?
创始人
2025-08-29 16:34:04
0

要说"好望角"丛书里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本,加藤阳子教授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或许是很多读者朋友的首选

这本书自2019年出版,至今依旧是豆瓣热门日本史TOP10,1.9万人想读,近4000人读后评价,打出8.1的高分。而作者加藤阳子的新书,也一直为大家所期待。

最近,继《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病入股肱》后,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收官之作《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终于正式出版。

被世界三次追问“选择哪一边”的日本为何总是滑向战争?

为什么说“日本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本书围绕“九一八”事变、三国同盟的加入以及对美关系的抉择,深入剖析了日本在二战前的三次重大外交决策,揭示了这些决策如何将日本推向战争的深渊。

日本为何总是滑向战争

文 | 加藤阳子

源 | 《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

即便同为国民

做出的选择也并非等价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断面临着抉择的难题,那些完全不曾设想的事情,也在不断发生。大家也许还记得,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虽然事前的预测大多认为投票结果将是英国继续留在欧盟,但是结果出人意料,脱欧派获得微弱优势,英国最终选择了脱离欧盟的道路。

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这一行动并非发生在“真空状态”中,而是存在诸多前提与制约因素的。如作为民主政治根基的国会选举,从2016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开始,选举权的年龄限制从以前的20岁以上,下调到了18岁以上,有大约240万人因此新获得了选举权。这次选举权的年龄调整,是为了让那些担负着国家前途的人群的意见,能够更早地在国家的政治层面得到反映。但是下面的数据告诉我们,即便同为国民,所做出的选择也并非是等价的。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第47届众议院选举中,如果将各年龄层的投票率乘以日本的总人口,就会发现60岁以上人口的票数,居然达到了30岁以下投票者的6倍(《日本经济新闻》2016年6月18日)。在同一个国家里,通过代议制这种形式,不同年龄层实质上的分量,竟是如此不同。

另外,同样是针对第47届众议院选举,东京大学谷口将纪研究室与《朝日新闻》进行的共同调查发现,对于修改宪法,有33%的选民表示赞成(包含“赞成”与“倾向赞成”),但是在当选议员中,赞成的比例达到了84%。如果只看自民党占优势选区的情况,选民中的赞成者占比为46%,而自民党议员的赞成比居然高达97%(《朝日新闻》2015年2月8日)

这里以修改宪法作为例子,可以看出对于某一议题,选民与当选议员之间在意见上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分歧。在社会中生活的民众与在国会开会的政治家的总体意见,并不是相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而众议院小选举区制,以及参议院选举中的一人选举区等,这些容易造成选举结果扭曲的选举制度本身,无疑是存在不合理之处的。

……

国家与国民关系的核心

前所未有的动摇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日本广播协会(NHK)针对获得选举权的18岁和19岁人群的舆论调查结果,这些年轻人最关心的政治议题,不外乎就业、劳动环境、社会保障以及经济政策。结合刚刚提到的选举问题,不难想象在有限的国家预算内,对于这些年轻人所看重的就业和劳动环境问题,以及60岁以上的人群更关心的社会保障问题,两者大概会难以兼得,国家不得不做出取舍。

对于英国在公投中最终选择了脱欧这一事件,国际政治学者伊恩·阿瑟·布雷默(Ian Arthur Bremmer)认为,围绕着移民与主权等问题,国民对于国家的信赖感已经受到很大削弱。他甚至感到两者之间的社会契约已经中断,而投票脱欧则是国民向国家进行抗议的表现(《日本经济新闻》2016年7月2日)

我也感到,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民之间关系的核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一味鼓动那些面临人生抉择的人赶快进行选择,显然是行不通的。反过来,对于他们的选择,背过身去、保持沉默,在某种意义上倒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但是我依然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如果年轻人发现,当自己面临选择时,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不公平,甚至裁判员也不公正,不应该陷入绝望,以至于自行断绝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相反,纠正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撤换不公正的裁判员,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行动。过去的历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做到这一切的方法和策略。所以我认为,了解过去的历史,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事情。

2015年,是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70周年。日本政府在2015年8月14日,发表了经过内阁讨论决定的文章,即“内阁总理大臣谈话”。其中对自幕末维新以来的日本历史进行了评价,并表明了作为牵引世界走向繁荣的国家的决心。这一谈话引起了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本书的第一章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谈话不过是国家书写的“一种历史”而已。

……

三次导致日本滑向战争的交涉

那么,国家会在什么样的场合去尝试书写和讲述历史呢?而我们作为国民,或是单纯的个人,又会在怎样的瞬间去尝试书写和讲述历史呢?尽可能正确还原过去的历史,并通过这种书写来帮助开创未来,这是历史学家应尽的责任和应有的素养。因此在第一章中,我会通过留存至今的史料和著名人物的演说等材料,并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讨论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时,两者之间的互动问题。

第二至第四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先前我们已经提到,选择并非发生在“真空状态”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度制约,以及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因此,当国家或个人面临选择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选项是否正确地反映了问题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看清过去的掌权者与舆论界通过各种诱导,为民众准备的选项,还原在当时的世界中日本面临的真正选项的形式与内容,并弄清楚日本最终实际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通过以上这些努力,我们将捕捉到日本与世界冲突交锋的瞬间。

问题的本质是否在选项中得到了正确的反映?如果能够想到这一点,那么在外部环境刺激着自己的恐惧与爱憎等人类的基本感情时,在被“如果这样做,就一定能……”这样不真实的“确定性”所煽动时,冷静判断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接下来我就用三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希望与大家一同思考在“选择历史”时的做法。

在过去,世界曾经在三次交涉中,郑重地要求日本“做出选择”。1931年关东军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围绕着调查团提出的报告书,日本进行了交涉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本书第二章,我们会讨论这一问题。

当时日本的报纸等媒体在李顿调查团公布报告书后,就开始用一些煽动性的标题,将报告书的内容渲染成是全面支持中国的主张。但是正如第二章讲到的那样,实际上中国认为这份报告书过分顾及日本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因而对报告书大加批判。报纸的标题与报告书的内容可谓大相径庭。在读过第二章以后,就能发现那些认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不顾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存在,一味偏袒中国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第三章中,我们将关注1940年9月签署的《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以及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对立息息相关。在将英国与美国的动向纳入视野的同时,这一章会重点讨论日本与德国的外交交涉和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当时的日本已经陷入1937年7月爆发的全面侵华战争,不过对于1939年9月在欧洲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依然处于中立状态。欧洲战场的形势在1940年春天到初夏这段时间发生了突变,德国发动闪电战之后,荷兰、法国等国相继战败,此时继续与德国抗争的欧洲国家实质上只剩下了英国。

纳粹党高唱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获得了德国民众压倒性的支持,从而攫取了政权。在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之后,德国下一步会在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采取什么政策,日本当然会加以关注。通过参照日本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能够发现日本在德日意三国同盟的谈判过程中的意外本意,以及中国方面出乎意料的反应。在读过第三章后,一直以来日本军部被德国的大胜所迷惑,怀着“赶火车”般的心态缔结同盟条约的印象,想必也会改变。

第四章将会探讨1941年4—11月的日美交涉。在交涉无果后,日本在同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即便到了70多年以后的今天,对于日本做出的开战选择,除了基于实证的历史研究,依然有许多其他的出版物也在进行形形色色的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美国为了援助在欧洲与德国作战的英国,并阻止德国的影响力向中南美洲地区渗透,很早就开始准备加入欧洲战局。但是,美国国内的舆论对于参战相当消极,这让罗斯福总统颇为头疼。于是在日本准备偷袭珍珠港的密电被破译之后,罗斯福故意不做防范,让日本偷袭成功,由此点燃了美国人的怒火,美国顺势加入了战争。还有说法认为,日本下定决心与美国开战,是因为石油被全面禁运,美国明知这一点,是故意实施强硬的经济制裁的。尽管这些说法都缺乏严谨的论证,但是依然颇有人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如果仔细阅读史料,从中了解当时日本与美国的考量,就应该会自然地否认刚刚提到的那些说法。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日本也在相当程度上破译了美国方面的密电,在了解对方想法的情况下展开了谈判。对美日双方来说,什么才是展开谈判的真正理由?第四章正是通过仔细研读一份份史料,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在终章部分,我们会探讨在战争的惨祸中,日本选择的道路。

一个不经意的偶然就有可能让世界的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如今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激变的大时代。历史上那三次导致日本滑向战争的交涉,我们今天能够从中学习之处,当为数不少。

相关内容

安乃达上半年营收增长38%...
8月29日晚间,安乃达披露2025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0.32...
2025-09-01 09:00:04
原创 ...
柯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棋手累积冠军的轨迹,更是中国围棋走向职业化...
2025-09-01 08:59:33
欢迎投稿!山推杯·2025...
风起湖畔,诗意奔涌。 山推杯·2025济宁太白湖半程马拉松,将于金...
2025-09-01 08:58:49
樊振东德甲首秀遭遇“开门黑...
2016年,樊振东在萨尔布吕肯收获自己职业生涯第一个三大赛冠军,开...
2025-09-01 08:58:15
光伏“内卷致死” “另类”...
文|壹度Pro 前两年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似乎正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2025-09-01 08:58:00
安徽亲子5日游行程推荐,黄...
黄山,这座屹立于皖南大地的奇峰峻岭,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自古以...
2025-09-01 08:50:40
沈阳多景区发布公告!
近日,沈阳多个景区发布公告,详情如下: 尊敬的各位观众: 随着暑期...
2025-09-01 08:50:39
安徽5天4晚行程推荐,黄山...
黄山,是大自然的宠儿,四季皆有景,季季皆不同。春天,黄山的山谷间开...
2025-09-01 08:49:17
周也穿粉色吊带游韩国好快乐...
搜狐娱乐讯 近日,周也晒出自己旅行韩国的美照,只见她穿着粉丝吊带好...
2025-09-01 08:48:01

热门资讯

原创 在... 导语: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强大的国力和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他的诞生客观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在19...
原创 顺... (爱新觉罗·皇太极 画像)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 清王朝的第二领领导人,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了...
原创 要... 一、从刘季到沛公 公元前209年,藏匿在芒砀山的刘邦,突然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消息。萧何派樊哙前来,...
原创 为... 公元8世纪,正当唐代末年中原战乱之际,在中国的东北赫然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它于907年建国,经...
慈禧当年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 甲午战争后,列强眼见得日本在清王朝身上赚个盆满钵满,纷纷加强对中国的瓜分步伐,教会在他们的势力扩张过...
原创 如... 在我国有56个民族,十多亿的人口基数,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口自然也就有着众多的姓氏,根据现阶段的统计来看...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发掘现场(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航拍图,遗址上方已修...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皇帝的地方。 那里的皇陵一般为帝后合葬,妃嫔陪葬。 明十三陵中有八座陪葬墓,七个为...
原创 历... 第二部分:关于匈奴人的一些说法 作为今人,我们应该看到,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就文化、民俗的不同,甚至...
原创 刘... 公元前206年的魏王宫中,一缕青烟从青铜鼎炉中升起。相士许负的手指在薄姬掌心划过,突然瞳孔骤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