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上奏清廷,强烈要求废除科举制度,这是清末新政的一项主要内容。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废科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重大事件,也是新旧两个时代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中国人的观念迅速、全面地发生了改变。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后,曾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让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进身之阶,在没有绝对平等的封建专制社会,从形式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
尽管科举之路十分艰辛,但还是有无数的穷苦子弟通过这条路进入了上层社会,仅凭这一点,也该为科举制度谱写赞歌。但任何制度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弊端,尤其到了清中期以后,科举制的消极因素不断出现。在科举的引导下,读书成了进入仕途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做官。所以,读书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要适合于官场的规范,养成了对官场和儒学经典的双重依附。
再者,科举作为一种人才选拨手段,其内容和形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活力。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说白了这是代古人立言,考生必须顺着两千多年之前圣人的思路来进行写作。而对于新生事物或是时政事务则一无所知。
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忠君和基本的礼义廉耻是具备的,但他们缺乏理政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难以诞生的。显然,科举考试有利于培养思想僵化的卫道官员,却无法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治国安邦之才。
故而,到了清末时期,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有识之士无不呼吁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式教育,在全国创办学堂。清政府最终也接受了这个意见,宣布废除科举,这样,中国历史上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了。
科举制的废除彻底改变了教育状况,尽管很多读书人为此后的道路感到茫然,但是,失落和痛苦却伴随着新的希望。他们不必再进行八股文训练,不必再守着圣人经典,更不用去挤科举这座独木桥。
然而,对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废除科举对于国家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而是雪上加霜。结果非常明显,科举制的废除,破坏了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正常渠道,造成了人才资源大面积的流失和权力对读书人的失控。一大批士绅和知识分子突然失去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的奋斗瞬间成为泡影。
这让他们一时想不到新的出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非常陌生的新道路。因而,他们对现实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举制的废除不仅使清王朝失去了原来的支持者,还把这个知识群体转化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废除后,旧的人才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夜之间取消,但是新的选拨制度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办理学堂的条件远远不会因为单独废除科举制度而相应地自然成熟。无论是经费、师资、校舍以及毕业出路等问题,都困扰着清政府。可以说,对于清政府来说,废除科举虽然是时代的潮流,但它带来的副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实际上,废除科举带来的弊端是明显的。在新式学堂开办以后,旧式的读书人找不到出路,新式读书人却在迅速增加,全国各地充满了因无法就业而深感前途渺茫的新旧知识分子。他们处于游离状态,社会地位很不稳定,因为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在急剧上升。
在这个基础上,革命的情绪很快就能蔓延开来。同时,随着清末言论自由的日益扩大,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团体大规模出现,清王朝试图加以控制,这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当知识分子对当政者怨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便是大清王朝走向覆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