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刻骨铭心的仇恨,但日本战后为什么会感激美国人?面对这个问题,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说:日本人欺软怕硬。
事实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丢下“胖子”、“小男孩”两颗原子弹。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8月30日,下午2点05分,一架名叫“巴丹号”的飞机,缓缓降落在日本横滨的厚木机场。
机场高度戒备,方圆几里全部戒严。
因为这架专机,正是日本死敌---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座机。
麦克阿瑟的角色扮演,不得不从二战“西平洋战区盟军司令”,转变为现在的“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说白了,他是来调教投降后的日本。
迈出舱门那一刻,麦克阿瑟显得异常紧张,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压力。
原来早在一周前,他就抵达了日本,得到的情报,惊出了他一身冷汗,厚木机场停满了数不清的日本“自杀式”飞机。
一大批“神风特工队”的队员已经表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与这位沾满大日本皇军鲜血的刽子手同归于尽!
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人在战争后期,把日本人屠了个对穿。
从硫磺岛到关岛,从冲绳岛到东京大轰炸,最后直接丢了两颗弹,日本几十万军民直接人间蒸发。
怨恨美国人同时,日本人也不自我反省,是谁先招惹了谁?
麦克阿瑟本人呢?就是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是他,带领美国军队,冲破了日本人用尸体垒砌起来的一层又一层防线,从澳大利亚打穿到日本本土,所以在日本军官和士兵心里,他就是“罪魁祸首”。
此时,在日本本土上,未缴械的士兵高达300万。
对于孤身前来接受投降的麦克阿瑟----他自己是很得意这种“孤胆英雄”行为---但凡有一丁点“哗变”,就会被满腔怒火的日本人撕得粉碎。
麦克阿瑟内心,说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在降落前,他做了一件事:拆除在厚木机场上所有日本飞机的螺旋桨。
事实证明,麦克阿瑟的担心、害怕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从机场到横滨市区,有13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麦克阿瑟发现,沿途站满了日本士兵,大约有3万多。
所有的日本士兵,都用了一个诡异姿势:背朝他的车队。
旁边就有人给他解释:这是他们拱卫天皇的方式。
麦克阿瑟没有因为这种牵强的安慰,而放松下来,面对明显是有敌对情绪的日本士兵,他的担子就显得非常艰巨:接管这个国家,稳定这个国家,恢复这个国家。
但他最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却是震慑这个国家。
怎么震慑呢?且看后面发展的第一个剧情就是: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在“密苏里”号战舰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
投降仪式里,日本派出新任外相重光葵(1932年在上海虹口公园被炸断腿),签字仪式只要了18分钟。
在现场,麦克阿瑟给了日本人一份大礼:
400架最先进的美国轰炸机B-29,整队飞掠过“密苏里号”战舰上空,围绕轰炸机旁边的,又有整整1500架战斗机。
整个画面,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毫不为过。
日本人个个脸色煞白,内心充满着恐惧又后悔,若时间能够倒流到1941年,给他们100个胆,也不敢去招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
麦克阿瑟内心有些小得意:你们不是不愿意投降么?不是要“玉碎”吗?“碎”给我看看?
第一步是震慑。第二步便是瓦解意志。
瓦解谁的意志?自然就是日本民众。意志的源头是哪儿?明眼人都清楚:日本天皇。
麦克阿瑟曾在投降仪式遇到这样一个插曲,当时美军给天皇草拟了一份投降诏书,开头是:“我,天皇裕仁...”,麦克阿瑟看到后,并没觉得不妥,身边的日本人都面露愠色。
有人悄悄的告知他:“天皇从不用‘我’,用‘朕’。”麦克阿瑟瞬间恍然大悟,立刻要求他的部下:“不要不尊敬日本天皇,这样会惹怒日本的军人。”
尊敬归尊敬,但还得要解决“天皇”问题,否则日本人就无法彻底改造。
于是,他要日本天皇裕仁发表了一个著名宣言《人间宣言》。
这个宣言,大意就一句话:我不是神,和大家一样,都是凡人。
麦克阿瑟这一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保住日本军人颜面,又大大降低了天皇在平民百姓的地位。
麦克阿瑟这波操作,也给世人留下了巨大隐患:天皇不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迟早会死灰复燃!每年的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就是典型代表。
前两步走好了,他又下了两步棋子:立宪法,搞经济。
新宪法,结合了英国和美国制度:最大程度保障国民权利。
最明显体现是,第一次国民选举时,有1300万日本妇女参与投票----麦克阿瑟坚持要给妇女投票权,因为他认为,这也打击了处于男权社会的日本男子的自信和尊严。
曾有一风尘女子被选入众议院。大家集体反对,麦克阿瑟问她,有多少选票了,回答:“25.6万张”。麦克阿瑟发了贺信:“那么多的选票,绝不是因为靠她职业得到的。”
经济上,麦克阿瑟用了一个字“拆”。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经济和政治,被一批大财阀把控:三菱、三井、住友...,二战时期,这些大财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发动机。
麦克阿瑟想方设法,把这些大财阀分解成普通公司,什么股票出售,财税上缴,无所不用其极。
好处是,激活了日本市场的活力,避免国家政策,再次被这些公司左右。
简单粗暴的做法,当然有反弹。不好意思,麦克阿瑟最不缺的是飞机和大炮的威慑。
麦克阿瑟最最重要的措施来了:土地改革。
没错,你没看错,土改。没想到吧,麦克阿瑟会把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农村搞的土地改革,灵活运用到日本,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1946年6月,麦克阿瑟提出了自己的土改方案:
地主只留三分薄地,其余的全部交于国家收购,然后这些土地分期付款的方式转让给佃农。
直至1950为止,日本3000万亩土地被国家收购,475万余户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这让日本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麦克阿瑟为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既当爹又当妈,煞费苦心!
除此之外,教育,宗教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麦克阿瑟想一把火烧了靖国神社,考虑到冷战,就没有实施。
麦克阿瑟最终目的,无论在教育还是宗教方面,只要不出现鼓吹民族狂热情绪,和宣扬效忠天皇。
一系列改革,反弹是必然。最终还是得以实现。
一方面,被解除武装的日本民众,在全副武装的美军面前,就如待宰的羔羊。一边是棍棒,一边是甜枣(麦克阿瑟为日本争取来不少粮食)。
足够的筹码让他的改革措施得以实现推行。
另一方面,日本赶上了一场对他们极其有利的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争让中美两国都显得措手不及,对于日本而言,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因日本位于东亚,离朝鲜特别近。加上美军驻扎的主要基地,日本就成了远东的兵工厂和战争前沿基地。
因战争需求,这让原本赤字7600万日元的丰田,得到了美军大量的订单,利润极速攀升,原本工人罢工和骚乱都消停下来。
可以说,这场战争,让日本经济一下恢复到了1936年那个巅峰时期。
可以说,麦克阿瑟对日本有再造之恩,若没有他,哪怕遇到天降横财的朝鲜战争,也是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为何美国要帮助日本,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想把日本变成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
麦克阿瑟当了日本六年的“太上皇”,直至1951年4月,他被解职。
为何被解职?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糟糕的表现,激怒了总统杜鲁门。
那么,如何评论他在日本六年的“垂帘听政”呢?我们可以从他离开日本时,日本民众对他的反应看出。
4月16日清晨,麦克阿瑟悄悄坐上去机场的汽车时,他除了告知少数一些日本高官外,毕竟被解职,是很不光彩的一件事。
然而,他坐上汽车后发现,沿途的马路上,密密麻麻站满了日本的民众,从他的官邸到机场,一直到厚木机场,人数高达几十万人。
又有谁想到,六年前,有多少日本人想剥麦克阿瑟的皮,喝他血呢?
然而此时,他们齐声不停高喊:“大元帅!大元帅!”
戎马一生的五星上将,在那一刻早就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