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的人会更加的成熟,司马懿的儿子正是因此比诸葛亮的儿子更优秀。
三国时期,群星璀璨,英杰辈出,特别是谋士,无论是蜀国的诸葛亮,吴国的周瑜,还是魏国的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优秀的谋士。大都督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因此周瑜不如诸葛亮,而司马懿则被诸葛亮的一场空城计吓退,在计谋上也略输一筹。但司马懿的儿子后来推翻曹魏政权,建立晋朝,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显得碌碌无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以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就是诸葛家的荣耀也是诸葛亮后代进步的阻碍。特别是当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后,当时的诸葛亮可说是蜀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身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自然也在蜀国得到极高重视,年纪轻轻就在蜀国担任重要职务。
这对于诸葛瞻而言,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能够担当大任,自然是能够锻炼到自己的能力,前提条件是他能切切实实的去做事。但当时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实在太高,蜀国的其他官员对诸葛亮都十分的尊重,甚至于巴结,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诸葛瞻自然也是极力的吹捧,这就让诸葛瞻在朝堂上受到特别的照顾。
这份荣誉是属于他的父亲诸葛亮的,与诸葛瞻本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诸葛瞻却因此沾沾自喜,即便后来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因为诸葛亮是为国尽忠,在蜀国受到百姓的怀念,因此诸葛瞻在蜀国依然得到极高重视。无论诸葛詹本人做出怎样的决策,或者他在其他人的指导下做什么事情,都会有铺天盖地的谀词向他涌来。
处在这种环境中的诸葛瞻又怎么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呢?他只会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而不会去想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儿子在魏国的处境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司马懿具有很强的能力,但由于曹操很早就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认为他不会久居人下,所以一直对司马懿十分的提防。
要知道,曹丞相可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若是司马懿有任何的行差踏错都不免要像杨修一样身首异处。因此司马懿在魏国一直是谨小慎微,他也一直以这样的标准要求着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为配合父亲忍辱负重,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
当曹芳即位后,曹爽想要独掌大权,除掉司马懿时,司马懿果断选择先发制人,但是司马懿手下其实没有军队,此时他的儿子司马炎暗中豢养的三千死士发挥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司马炎一直处在十分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才因此能够得到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力量,最后凭借自己豢养的死士一举篡夺曹魏政权。
除了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在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中,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诸葛亮的教导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诸葛瞻的要求是作一名谦谦君子。但是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谦谦君子是很难立足的。
司马懿深知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他以身作则,将自己的锋芒深深的藏起来,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他选择装病,在曹爽出城的关键时刻,他把握住这个时机,一举篡权成功。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炎也学会父亲的这一套生存理论,成为一个虚伪的小人,而在魏国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小人无疑能够生存得更久。
诸葛亮对儿子的君子教育自然无可厚非,因为成为君子本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最高追求。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身处于三国乱世,外有敌国威胁,内有政治斗争,若是一味做一个谦谦君子,注定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诸葛亮虽然在谋略上比司马懿更胜一筹,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却过于理想化,而且由于诸葛瞻从小所处的环境太过安逸,所以反而不如司马懿的儿子优秀。
参考资料:
《孟子》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