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刚接上电话那阵,有个新闻说溥仪对电话非常感兴趣,随便拨了电话玩,拨着拨着就拨到了胡适那里。
这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或者是溥仪给自己找的借口。溥仪约见胡适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想和胡适聊一聊,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
胡适后来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当时见到溥仪之后的感慨,他觉得溥仪是一个有个性的少年,他写的诗如下,
“咬不开,锤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因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胡适的这首诗也没有发表。
此时的溥仪刚刚17岁,说实话,他身边有很多老师,还有一位英国籍的老师叫庄士敦。但是这些中国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老学究,是一批清廷的旧臣。他们向溥仪灌输的都是一些儒家学说,溥仪学的都是四书五经。
而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又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内心充满了很多烦恼。比如下面这件事情让他不知所措。
溥仪的一位老师叫陈宝琛,他生病了,溥仪觉得理应去探望。溥仪没和陈老师的家人打招呼,就直接到陈老师家里去了。结果到了陈老师家门口,陈老师的家人十几口齐刷刷的跪在门口,就是不让溥仪进门。
理由就是皇帝探视臣子违背礼法,溥仪简直气炸了肺,觉得他们非常的迂腐,不过也没有办法,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无奈的溥仪闷闷不乐地回到了紫禁城,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真情变成了劝解的筹码,而且他又不能和任何一个师傅谈,后来自己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他听说胡适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于是决定打电话向这位先生求教。
双方在经过沟通之后,时间选择了1922年的5月30日,地点是养心殿,会见的两人分别是溥仪和胡适,当时溥仪称胡适为先生,非常尊敬他,而胡适呢,则称他是皇上,两人非常高兴的谈了大约有半个小时的时间。
二人谈话内容是什么?二人都讳莫如深。其他人只有猜测的份。而胡适给出的答案是两人谈论的是文学。想一想可能吗?也有可能。当时的情况是,胡适也有所顾忌。不过可能性也不大,如果谈论文学的话,溥仪没必要大费周折的去找胡适,因为在这方面他可以找很多老师去谈。
历史漫谈君觉得溥仪只不过是选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做他的倾诉对象,而且这个倾诉对象不是些老学究,不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用一些儒学的框架来约束他的那些人。那么,溥仪真的想从胡适那里得到什么答案呢?那也未必。
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亲近的人,或许他都不愿意张口。而对那些熟悉的人,他的心门就关闭了。而对自己崇拜的,类似胡适这样的学者,是非常愿意与他敞开心扉进行朋友式的交谈。
其实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有时候不在于非要寻求什么答案,只在于倾诉,只在于需要一个对象。
当时的一些记者知道溥仪与胡适二人见面谈话以后想搞点噱头,大费周折地想知道二人谈话的内容,但虽然煞费苦心,但是没有收获。当事人不说,他人怎么会知道呢?
胡适一贯谨慎,他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对他和溥仪的谈话他避而不谈,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当时来说溥仪已经退位,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所以还是比较敏感的。只不过当时胡适称呼溥仪为皇上,这一点被传了出去,结果,胡适就被推到了舆论的浪尖上,说他的这种叫法是奴性的体现。而溥仪也害怕自己的师傅们,对白己约见胡适这样的新派人物表示非常不满,担心溥仪会被胡适带坏,会被他蛊惑。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溥仪还是胡适,都不会对双方谈了什么,向外人说出来,他们都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综上,历史漫谈君觉得在接到溥仪的邀请的时候,胡适先生能去,说明他考虑还是比较全面的。如果生硬地拒绝了一个少年的邀请,胡适先生于心不忍。或许胡适也是抱着好奇的心里,看看这个曾经的少年皇上有什么话要说
而溥仪呢?他估计也不确定胡适会不会去?胡适去了溥仪就非常高兴。作为平常人,我们就怀着一个平常心去看待这件事情吧。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点赞,关注,留言。
(文/历史漫谈君·一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