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的脸色,比他父亲唐玄宗逃离长安那天还要难看。
五万大军,连同他所有的希望,在陈涛斜的战场上灰飞烟灭。
消息传来,他几乎站不稳。
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成为出气筒。
房琯,这位被他寄予厚望的“军神”,此刻恐怕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情要从唐肃宗的焦虑说起。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原本强盛的军事体系被打得千疮百孔。47万边军,18万被安禄山挖走,潼关一战又折损20万。
等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时,手头能动的兵马加一起还不到几千人。
为了东山再起,他东拼西凑,从河西、陇右、安西三地抽调了五六万人马,勉强攒出一支像样的队伍。
可问题是,这些人就像一盘凑合的麻将牌,质量参差不齐,战斗力更是堪忧。
唐肃宗清楚,自己是个“非法皇帝”。
父亲玄宗虽然默认了他的地位,但天下人未必服气,兄弟们更是虎视眈眈。
李璘已经在江陵自立门户,其他藩镇也各有打算。
如果不能迅速平叛,他的皇位恐怕坐不稳。
所以,他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向天下宣告——大唐还没完!
就在这时,房琯登场了。
这位新晋宰相,原本只是个文人,却因为战乱阴差阳错地被唐玄宗提拔。
房琯能说会道,满口兵法,唐肃宗听得热血沸腾。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趁安史叛军立足未稳,挥师收复长安。
为了表示信任,唐肃宗直接封房琯为天下兵马元帅,让他全权指挥这场战役。
可惜,纸上谈兵归纸上谈兵,真上战场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房琯的计划看起来很美:他将军队分为三路,南、中、北三军协同推进,目标直指长安。
安史叛军人数不多,主将是安守忠,虽是猛将,但兵力吃紧。
理论上,只要唐军稳扎稳打,胜算极大。
然而,房琯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采用了一种早已被淘汰的战术:“火牛阵”。
按照他的设想,战场前方布置大批牛车,点燃火焰后驱赶牛群冲向敌阵,随后步兵和骑兵趁乱进攻,一举击溃叛军。
问题是,这一招在战国时或许管用,可到了唐朝,战场形势早已天翻地覆。
更何况,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风向。
安守忠一看这阵势,顿时笑了。
他命人敲锣打鼓,惊吓牛群,结果这些“战斗牛”直接掉头冲进唐军阵营。
紧接着,叛军又投掷火把,顿时牛群被烈焰吞噬,四处狂奔,把唐军阵型撞得七零八落。
士兵们还没反应过来,敌军骑兵已经杀到眼前。
战局瞬间崩溃!
兵车动不了,步兵乱成一团,唯一能跑的骑兵也被自己的牛踩得东倒西歪。
短短几个时辰,唐军全线溃败,四万人命丧战场。
剩下的一万人马被包围,要么战死,要么投降。
战斗结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唐肃宗还没来得及派援军,战报就已经送到他案头了。
这场失败的影响,比表面上看起来还要严重。
五万大军是唐肃宗东拼西凑的全部家底,如今全军覆没,他手头已经没有兵可用了。
而他唯一能依靠的朔方军,此刻却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朔方军是唐朝边疆最强的军队,但问题在于,它并不完全听命于中央。
郭子仪、李光弼虽然效忠朝廷,可一旦他们的势力过大,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安禄山?唐肃宗不敢赌。
这一战不仅让他失去了快速平叛的机会,还让他对藩镇的掌控更加焦虑。
后来,他开始不断打压朔方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试图重新掌控军权。
然而,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加剧,为之后的中唐乱局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房琯的失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失误,而是整个大唐军事体系崩塌的缩影。
唐朝的辉煌,或许在这一刻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