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浮世清欢
编辑丨浮世清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当机立断
,选择
弑兄杀弟
,迫于无奈,李渊只能下诏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已经完全
掌控局势
,杀李渊也就是顺手的事,可以更快做到皇帝位置。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
后果是他承担不起的。
那么当时李世民为何不敢杀了李渊?李渊对李世民弑兄杀弟的行为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出生于北周的
关陇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朝重臣,身世异常显赫,不过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数十年,后期更是爆发大范围的
农民起义
,威胁王朝统治。
信息源:《大唐政变玄武门》中国青年网
这种情况下,李渊也顺势而为,加入到
反隋的行动
中,联合自己的几个儿子,在太原起兵,势力愈发膨胀,最终一举
攻入长安城
,逼迫隋帝退位,改国号为唐,至此唐朝正式建立。
而此时的李渊,也仅仅控制
关中与河东
一带地区,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割据军阀,统一大业任重而道远,这时候,李世民就发挥出了
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不过在李世民上面,还有一个大哥李建成,李建成
精通政务
,主要帮助李渊处理国事,两兄弟一文一武,充当李渊的左膀右臂,为李唐江山的壮大孜孜不倦的
做着努力
。
在战时还好,两兄弟都有
一个目标,
那就是壮大唐朝,但等到战事相继平定后,这种兄弟间的矛盾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这种皇室子弟,已经达到
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世民多年征战,被封为
“天策上将”
,在一众文武大臣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且身边早已聚集大量的人才,比如
长孙无忌、房玄龄、程咬金
等人。
而李建成身为李渊嫡长子,拥有
皇太子的身份
,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加上常年位居宫中,笼络了一大批大臣,政治力量强大,且李渊四子
齐王李元吉
也坚定的站在李渊身边。
一山不容二虎,虽然李建成已经是皇太子,但李世民
手握重兵
,威望高,对皇位而言终究是个隐患,而李世民也不服李建成,想要更进一步,兄弟俩就此开始
相互排挤和陷害对方
。
最终在
公元626年的7月2日
,眼看李建成要对自己动手,李世民先发制人,果断发动玄武门政变,在玄武门下,亲手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射杀
,控制住长安局势。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完全可以进一步攻入
李渊寝宫
,将李渊也杀死,然后顺势登基称帝,开启自己的时代,但李世民最终并没有这样做,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就
结束了政变。
要知道当时李渊还是皇帝,名义上
掌控着整个唐朝
,李世民如此行为,理应当诛杀,可李世民似乎并不怕,选择
向李渊坦白
,这究竟是为何?
承担不起
首先,李世民弑兄杀弟的行为,就已经是
大逆不道
,如果在将李渊杀害,夺得政权,那就有悖伦理纲常,难以服众,且发生这么大的事,李世民即便手握重兵,也
难以控制好局面
。
信息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李建成》央视网
且李世民还需要李渊开口,承认他发动政变,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
合法性,
否则天下势必会引起动荡,李世民终其一生都会活在这样的阴影下,他作乱的事情也将会
流传至后代。
当然,李世民没有选择杀李渊,也并不代表没有付出其他行动,在射杀李建成后,李世民就让大将
尉迟恭
去找李渊,进一步控制他,并获得
长安城的兵权
。
当时的李渊正和几位大臣在湖上泛舟,看到尉迟恭
身披铠甲
,提着沾有血迹的大刀,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生怕尉迟恭就是来
索取自己性命
的,连忙询问其发生了什么事,尉迟恭又来做什么。
尉迟恭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李渊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秦王李世民已经带兵
平定战乱
,而他来的目的,就是奉秦王命令,来
保护李渊
的。
说是保护,李渊何尝不知道
李世民的心思
,他也在思索应对之策,知道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被尉迟恭一刀斩杀,亦或是被
囚禁起来
。
于是李渊询问一旁重臣的看法,木已成舟,那些大臣们也
都是人精
,知道这是李渊在找个台阶,便表示秦王诛杀乱贼是有功的事情,陛下应该嘉奖,可以将
军国大事都交给秦王处理
。
得到此回复,李渊顺势同意大臣们的说法。而尉迟恭也趁势向李渊
索要长安兵权
,表示现在长安因为叛贼的缘故,乱成一锅粥,希望李渊能将兵权交到李世民手中,好
平息叛乱
。
事已至此,李渊还有什么话可说,只得同意,就这样,李世民轻而易举的掌控了长安城的
各处禁军
,进一步瓦解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将士。
可想而知,如果李世民顺手将李渊给杀了,那么长安城必将
陷入混乱
,即便是李世民浴血奋战,最终还是占领成功,但也必将
背负骂名,
政权也不稳固,一定会激起地方势力的叛乱,进京讨伐李世民。
之后李渊又接连颁布
三道诏书
,进一步巩固李世民的政治地位,将他向皇位上推。第一道就视对玄武门之变做出解释,李世民是平叛,杀李建成不仅没有罪过,反而有大功劳,在
舆论上
帮助李世民站稳脚跟。
第二道诏书就是册立
李世民为皇太子
,毕竟前太子李建成已经死去,为了江山社稷稳固,必须尽快选定新的皇太子,而这个身份也只有李世民担当的起,给予李世民登基一个
合法的身份
。
第三道诏书就是
退位诏书
,李渊深谙政治,自然知道李世民已经掌控朝政,自己手中已经没有实权,继续在皇帝位置上,只会加剧
安全风险
,不如尽早退位,让给李世民。
当然,李渊已经做到这一步,李世民更没有任何
对其下手的理由
,于是在登基称帝后,恭恭敬敬的尊李渊为
太上皇
,
让其彻底远离朝政,安度晚年。
事实也证明,李世民和李渊当初的
决定都没有错
,李世民不仅合法的继承了皇位,还将身上的舆论控制到了最小,登基过程一帆风顺,开创
贞观之治,
将唐朝向着顶峰推去。
而李渊依靠一系列
应对之策
,不仅得以体面的退出唐朝权力中心,安享晚年,同时也让唐朝避免一场动乱,得以愈发昌盛,给自己
留下了一个美名。
结语
如今距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
上千年的时间
,而李世民弑兄杀弟的行为,虽然得到李渊的合法性解释,但仍然
饱受争议
。
也引起后世皇族对
权利和血缘
关系的探讨,但历史已经证明,在权利的诱惑下,别说是如李世民李建成这样的兄弟,即便是
父子关系都不牢固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