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建国以来,常年积弱,除了周边民族崛起强大以外,更多的还是统治集团内部原因,与金朝交战正激烈的时候,连发数道金牌召集名将岳飞回朝,为的就是同金朝进行谈判,岳飞被急召回来以后,没有经过正常的审判环节就被依“军法”进行处置。
岳飞无可奈何,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死后举国悲痛,百姓自发为其送行,消息传到金国以后,整个金国欢呼雀跃,认为自己最大的威胁被消除了,灭掉宋朝指日可待,统治者自掘坟墓的行为令人不齿。
对于岳飞身上的惨剧,很多人都表示痛心,秦桧等人被视作直接凶手,然而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仅仅凭借片面说法就企图推翻古人早就定下的论断,更不能颠倒黑白,许多历史爱好者热衷于从“野史”当中寻找蛛丝马迹,彰显个性的替罪人翻案,即便是古今第一大奸臣的秦桧,也被冠上了“宠臣”名号,实在是荒谬。
秦桧生于黄冈,后来迁徙到江宁生活,秦桧的父亲曾做过县令,因此家境还算不错,受父亲影响,秦桧自幼好好读书,还做过几年的私塾先生,不过教书的日子虽然安稳,秦桧却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曾写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怀揣着理想秦桧踏上了上京赶考之路,1115年,秦桧中了进士,后来担任太学学正,秦桧后来结识了妻子王氏,王氏家中有许多大官,不过都是投降了金朝的败类,北宋末年,秦桧还曾坚定地上奏朝廷,表示对金军不能表现出怯弱,秦晖认为,宋军应该加强戒备,后来北宋朝廷一再示弱,召开会议讨论对金政策,秦桧等人坚决反对求和。
靖康元年,国家败亡,徽钦二宗被俘虏北上,秦桧也在其中,同年赵构在应天即位,是为宋高宗,此时的秦桧逐渐被利益胁迫,见风使舵,知道赵构登上皇位,秦桧在得到二宗的指示以后,起草了一份书信,表示愿意世代向金朝称臣,秦桧的“突出贡献”让他得到了部分利益,金国贵族非常赏识秦桧,赐给他许多钱财。
后来秦桧返回国内,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分治策略,并且起草议和书,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升任其为礼部尚书,身边的随从也因此飞黄腾达,绍兴元年秦桧升任参知政事,一路阿谀奉承高宗,做到宰相的高位。
1137年,徽宗及皇后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内,宋高宗为其举行厚葬,当日任命秦桧为枢密使,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岳飞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宋高宗关注,将全国大部分兵权交给他指挥,与之一同领兵的还有张浚、韩世忠等人。
秦桧知道张浚志大才疏,没有什么能力,于是两人联合在一起共同说服高宗,不能让岳飞掌管过多兵马,以免功高盖主带来祸患,宋高宗听完以后,即刻收回成命,岳飞北上的计划就此搁浅。
1141年,金兀术率兵南下,宋朝将领连战连胜,接连收复庐州、商州等地,秦桧为了自己利益,上奏高宗把前线打仗的将领统统召回,同年10月份,秦桧指派万俟卨弹劾岳飞,随后岳飞父子被押送至大理寺等候判决,11月宋金双方签订议和协议,因为岳飞在立嗣和议和等问题上与秦桧存在冲突,这才诬告岳飞谩骂先皇、意图谋反,以大不敬的罪名把岳飞赐死。
这是正史上的记载,不过有些历史爱好者总会拿淮西事件争辩,不过这些都不能作为帮助秦桧翻案的直接证据,近代以来,吕思勉、胡适也曾为秦桧翻案,在抨击岳飞的过程中掺杂了许多个人感情和时政因素。
吕思勉在大作《本国史》中对秦桧持认可态度,不过并没有改变百姓们的看法,只是一些所谓的“高层人士”进行了错误解读,认为岳飞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如果宋朝要统一必须要终结岳飞这样的割据势力,作为岳飞的对立面,秦桧自然得到了肯定。
如果是寻常人这样说也就罢了,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这样说就有些不可饶恕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古往今来,但凡国家遭遇挫折,总会蹦出来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社会名流”,借助古人的幌子,标新立异的想要推翻早已确定的言论。
岳飞是民族英雄,推翻他就代表与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仁义道德作对,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因子。
不只是岳飞,金国的主战派同样也受到了深陷牢狱之灾,与“莫须有”罪名如出一辙,凡是阻碍议和的官员都被冠以“疑似谋反”的罪名,双方的主战将士不约而同的被关进大牢,显然不是一种巧合。
宋金双方交战多年,自然有各自的利益驱使,当双方的利益达成一致时,战争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战争是一种艺术,怎么打?打多久?完全得看双方统治者的想法,当赵构得到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金兀术也得到了该有的权势,和谈在所难免。
不过这不能否认岳飞的功绩,岳飞非但没有罪过,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赵构的想法决定了岳飞的命运,但是他不想背上屠戮功臣的骂名,这才以贪污罪名论处岳飞,如果说为了利益而抨击岳飞,抬高秦桧,无疑十分愚蠢。还有专家说:疑点太多,怀疑秦桧就是背锅的,但实际上,秦桧之罪固不可免。
总之,秦桧就是罪魁祸首,秦桧奸臣的定位不可改变,注定要永生永世跪地忏悔。
参考资料:
【《淮西辩》、《说岳新传》、《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