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国的文官制度有多少年的历史,仿佛在问中国的历史有多久。古代中国自从嬴政统一了中国,就正式进入了封建时期,并且设置了百官服务于封建制度。那个时候的官员大多是皇亲国戚或是宗法人员,另外就是一些被推荐的士人。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寒门子弟才有了做官的机会。但是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大家一看,凡是官员,一定会告老还乡,不会在京城待太久。有人说这些官员是为了逃避政治战乱,也有人觉得是受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种原因就是不少人都认可的,官员们是为了躲避政治纷争。这件事最早起源于勾践时期。范蠡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商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勾践复国。完成了这一目标之后,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荣誉,在夜晚乘着扁舟远离了这个地方。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十分了解勾践的为人,主动回避政治纷争。而和他有着同样贡献的文种,贪慕一时的权利和地位,最后被处死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无心官场”,在官场上待的久了,见多了人间的是非善恶,会感到十分疲惫和厌恶。年纪大了之后他们也不贪恋职位,对一些事情也是很宽容,不愿意惹事,只盼着早日能够退休。
第三个原因就是年纪大了精力不如那些年轻人。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六十岁退休,但是古人能活到六十岁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那时候食物不足,医疗水平也不高,六十也是高寿了。所以很多官员年纪大了之后精力就跟不上了,也容易犯错误,他们会早早的请求辞职返乡。
第四种原因就是古人非常看中的“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一辈子无论年轻时在哪里奔波,年纪大了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种种田,溜溜鸟。用自己赚的钱买上几十亩良田,盖上一座大房子,雇佣一堆的仆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实不止官员有这种思想,很多生意人也是这样。在老了之后连骨灰也要洒在这片黄土地上。
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人力资源循环,为文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利于更好的处理政府事务,促进封建制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