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隐龙
“二袁”名为堂兄弟,实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据《三国志》中载“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也即二人生父均为袁逢,后袁绍过继给了其伯父袁成。袁逢位列三公而袁成仅为中郞将,加之袁绍为庶出,论血统出身便低于袁术——后“二袁”不和时,诸侯多依于袁绍,袁术怒骂“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正源于此。
“二袁”不代汉,实在是可惜了一手好牌
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袁术与袁绍都继承了汝南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于天下”的政治遗产。相较之下,庶出的袁绍影响更大,其势力存续的时间也更长些。袁绍虽生于世族,但年轻时便颇有匪气——这也是当时世族公子的常见脾性。当时正处于宦官专权的时代,袁绍与反抗宦官的清流势力来往密切,声名一时远播,这为袁绍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董卓把持朝政后,袁绍与其发生了正面冲突,逃亡于冀州;董卓考虑到袁氏的影响力也不想过分打压袁绍而激起天下英雄,遂顺势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你应该对汉献帝恩爱有加
不过天下英雄终于还是组织起了反董联盟。初平元年(190),东郡太守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起兵讨董卓,袁术、袁绍兄弟也均参与其中。当时袁术为后将军,其官位、地位均优于袁绍,不过因为袁绍之前有诛灭宦官之功声望高于袁术,又兼年长,故众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这是“二袁”不睦之始,也为日后袁氏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董卓也是一代枭雄
袁绍一代枭雄,其心当然不在于勤王;在此旗号下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非汉之纯臣,故董卓未灭便陷入了内战。就在此时,袁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意图另立新帝,与董卓遥相对抗。东汉末年曹操因“挟天子以命不臣”的战略在诸侯争霸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其实这一点袁绍在讨伐董卓之后就已经想到了。董卓之兵虽众,但未必强于其它诸侯,其真正的优势在于控制了天子。然而董氏能废立天子,为袁氏何不行?袁绍心念及此,立刻与众诸侯开始密谋拥立“刘室三牧”中的刘虞为帝。当时势力尚弱的曹操倒是立刻表达了反对意见:“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认定了汉献帝,也许当时他真没想太多
不过袁绍最终未能另拥新帝倒不是因为曹操,而是因为刘虞自己拒不领受。袁绍尚不甘心,又请其“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又被刘虞所拒绝。袁绍遂放弃另立新帝之意,专心经营起自身势力。从密谋拥立刘虞为帝的事件来看,袁绍在当时已经有了不亚于董卓的野心,只是他在对待天子之事上与曹操走到了两个方向:袁绍宁愿另立新帝再“挟天子”,而曹操的“挟天子”则一直建立在对当下天子权威的认可之上。不能说两条路谁对谁错,但相比之下曹操所选择的路显然更为稳健。
许攸也力主袁绍迎天子
退而为诸侯的袁绍的确有统帅之才。一方面袁绍“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另一方面袁绍用兵亦有其妙,数年时间破韩馥、平孔融、并公孙瓒,占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南据黄河,北守燕代,成为当时最强的两个诸侯之一。此时,袁绍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到来了:董卓及其后继者已经败亡,要不要去迎接——或者说是截取天子?
可怜的汉献帝
后人评价多认为“挟天子以命不臣”是曹操成功的关键,其实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控制得住,天子是一而王旗;控制不住,天子也是一团烈火。当时袁绍麾下大将淳于琼便极为反对:“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袁绍之败,与天子无关
应当说淳于琼所言是非常有道理的,袁绍放弃了“挟天子”之路,更加一心一意地经营其自身的势力。理性来说,这也是一条稳健而渐进的代汉之路,至于之后袁绍兵败官渡,其势力也并未败亡,直到袁绍三子因夺权而起内乱,河北诸地这才渐渐为曹操所破,袁绍的十年经营由此为曹操做了嫁衣裳。
如果袁绍儿子能像样些,曹操也不一定能胜
官渡之战前,袁绍一直是“州牧割据”最强的二大势力之一,那另一支势力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堂弟——或者说是弟弟,袁术。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