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读者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国中崛起最晚,人才队伍配置最高的蜀国,竟然最早败亡。
导致蜀国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关羽失荆州,及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倾国之兵伐吴兵败,导致国力大损,蜀国从此由三国中的最强变为最弱,并逐渐走向灭亡。
有人可能会说,荆州丢失的根源,是关二爷高傲的性格,拒绝了孙权的和亲,得罪东吴并直接将其推向了魏国一边,违被了诸葛亮入川时给其留下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保荆战略。而刘备伐吴及兵敗的根源,是两个兄弟相继死亡后失去理智、刚愎自用,及失去荆州后没有了军事进攻东吴的桥头堡,大军在三峡至猇亭一带结营七百里,无法展开作战,被陆逊火攻打败。
但我更认为,导致蜀国最早败亡的终极根源,是《隆中对》战略出现了问题,及诸葛亮大意失荆州。针对《隆中对》战略出错问题,后世也有一些说法,最多的是分兵说。但本文认为跟另一战略问题关系更大。
一、《隆中对》战略问题
隆中对图片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为刘备打天下制订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总体来说是正确的,为刘备集团从此走向自我发展,蜀国迅速崛起发挥了直接指导作用。
但《隆中对》里的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个人认为值得探讨。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战略经营重点在益州,而不是荆州。所以,后来蜀国定都成都,只派关羽长期驻守荆州,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但是,从现代卫星地形图看,益州(四川盆地)四面群山环抱,道路险峻,刘备将来要率大军北上翻越秦岭攻占秦川,很难。参见下图及左边蓝色箭头。
而荆州在四川盆地外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远离蜀国大本营成都。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若只派一上将镇守,自保已难,还要担负进攻曹魏中心洛阳的任务更难。参见下图右边及蓝色箭头。
从后来关羽率荆州之军攻打襄樊受阻,并丢掉荆州;诸葛亮亲率蜀国大军六次北伐,均难出秦川的印证可知,《隆中对》上述战略根本行不通。
个人认为,《隆中对》战略的主要问题,是对荆州重视不够。需知,没有荆州的蜀国,只能做一个闭关锁国的小国,根本无力、无路进取中原。
但是,若《隆中对》将荆州作为蜀国的战略前方,把益州作为战略后方,将荆州与益州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经营,组织和人事安排就会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例如:刘备取得东西两川后,只将成都作为大后方经营,而定都于离荆州更近的川东长江边上(见下图蜀汉红旗处)。这里位于目前重庆的垫江、梁平区一带,地势平坦,沃野百里,西北边是数条川东平行斜谷,东南面临长江,易守难攻,到汉中的距离跟成都差不多,但到荆州的距离比成都近很多,从这里乘船顺江而下,大部队三日内可达荆州,大大缩短益州与荆州的时空距离,能将益州和荆州有效的整合为一体,前后相顾。参见下图:
在这一战略下,人事安排也会作相应调整,例如:仍派魏廷守汉中、张飞驻巴中,加派赵云守成都;刘备、诸葛亮则坐镇京城;派马超、黄忠出川,协同关羽共同镇守荆州。
“待天下有变”或蜀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由诸葛亮顺江而下到荆州,率关羽、马超、黄忠等为主攻,“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并会盟东吴,请其北上攻合肥; 刘备则领张飞、赵云、魏延等为副攻,率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相信,以诸葛亮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及关羽、马超对曹军的震慑力,曹操兵败襄阳、宛城;刘备在无强敌阻拦的情况下北出秦川,然后跟诸葛亮会师洛阳、许昌的战略目标,大概率会实现。
但是,刘备、诸葛亮在取得两川,基业初建后,并没对《隆中对》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相应调整,导致随后在荆州、夷陵的相继失败,使蜀国在短短的二年,国力急转直下。
二、诸葛亮大意失荆州
其实,蜀国有一次弥补和调整《隆中对》战略,确保荆州不失的最后机会,但被诸葛亮大意忽略了。那是刘备取得汉中,并自立汉中王后,曹操大怒,与群臣商议跟东吴合作取荆州时:
“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从书中描述可见,曹操和孙权合谋荆州的事,刘备、诸葛亮都知道,关羽起荆州之兵进攻襄阳也是受命而行。但诸葛亮却低估了敌人,高估了关羽。若在此时增派马超、黄忠前往荆州协助关羽,荆州就不会丢失。因此,坊间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不太准确。因为关云长出征时,毕竟对荆州的布防作了精心安排,而且出征打仗期间,仍关注东吴的动向。整个荆州的丢失,主要还是兵少将寡,前后受敌所致。
而诸葛亮在两川已定的情况下,未及时对两面受敌,远离成都的荆州加强防卫力量,以为归还了三郡就能安抚东吴,不了解关羽跟孙权的关系己势同水火,说诸葛亮大意失荆州并不为过。
当然,我们今天的分析评论,都是事后诸葛亮。无论《隆中对》是否完美,诸葛亮仍然是我最敬佩的古代贤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