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一座城,首先是认知它的历史和文化。
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忻州古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也是商贾辐辏之地。从巩固边塞角度来看,当年,曹操置新兴郡、筑九原城的起因,是因东汉末年此处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边民背井离乡,十室九空,所以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三国志·武帝纪》)对于忻州的历史演变来说,曹操可谓功不可没。
这座承载着1800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在建筑规模、城市布局、建筑形制、色彩应用、艺术创造等方面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和中国古建精华,其一砖一瓦无不留下汉民族思想文化印记和多民族融合的精髓。古城为州治规模,自建成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北魏熙平二年(517年),隋初,唐太宗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万历二十四年——二十六年(1596年——1598年)以砖石砌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治七年——九年(1868年——1870年),这些朝代的修葺见于史志,每一次修葺都是对忻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古城南北大街夜景。李林春摄
历史的长河奔流到今天,忻州迎来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篇章。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筹谋擘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的部署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于2017年1月拉开了忻州古城保护改造活化序幕。秉承“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理念,古城保护改造活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汲取晋北民居建筑文化精髓,融入现代人文精神,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将砖石木雕赋予艺术的神韵,将飞檐斗拱精构得淋漓尽致,将碧瓦琉璃演绎得熠熠生辉,将花鸟鱼虫雕刻得栩栩如生,将亭台楼阁展现得气势恢宏……打造具有浓郁忻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让一座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的古城以骄人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是建设者,也是忻州文脉的传承者。
忻州的宣传文化界,从忻州古城建设开始,就从未缺席过。他们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城市文化建设铸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忻州地域文化,将人间正道和世事沧桑凝聚于笔端,将历史变迁和时代光华凝集于方寸之间,将对家乡的赤诚热爱倾注于建筑历史沿革考证和楹联、匾额、赋的创作中……面对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他们才思泉涌,灵感迸发,热情讴歌!充分展现了忻州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了忻州人民的奋斗精神、创造伟力,凝心铸魂、启智润心,为进一步发挥忻州文化价值引导作用,让人们更好地认知忻州、读懂忻州、热爱忻州、共建忻州,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忻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单位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文化之旅,于历史时光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于文化积淀中梳理忻州文脉和走向,把自己的心、情、思沉浸到历史和时代中,以文存史,以文化人。在为忻州古城建筑拟名、拟匾、拟联和整理说明文过程中,大家翻典阅籍、寻踪觅迹,为一种思路、一个理念而较真,为推敲一个词儿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甚至在夜半灵感突然迸发时披衣掌灯、展笺提笔……为表述准确,他们冒严寒、顶酷暑,爬城墙、钻地窖,实地察看,一丝不苟……书法家们为了写出楹联匾额的正大气象和生动气韵,悉心研习,悟其精义,孜孜不倦……更有孙伯翔、陈巨锁、余秋雨、赵望进、石跃峰等全国、省、市60余位书家、作家的翰墨佳作为古城添彩,可谓“焕采摛文书大雅,流丹泼墨染千秋”(遗山艺苑联)。他们以文化人特有的执着与真诚,为忻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从2012年以来10年间,忻州市委宣传部、忻州市文联组织忻州楹联界、诗词界为忻州古城撰联110余副、撰匾180余个,为云中河景区景观拟名,为云中河景区牧马桥拟匾20个、拟联36副,为云中桥敌楼、烽火台拟匾12个,组织忻州地方文化学者为古城89处建筑撰写说明文,为城区66条道路拟名。2019年——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出版了《秀容有约》《忻州新韵》《书画秀容》,市文联出版了《走近秀容》《字里家国:清代忻州<五言杂字>释义》等地域文化书籍,市文联编纂了《中华长城资料分类汇编》(12本)内部资料,为忻州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文化活力。
我们且行且品味,到忻州古城走一走吧。
秀容书院。石丽平摄
漫步于古城大街,阅读这些文字,就是阅读忻州的历史文化,感受忻州的时代精神。远在旧石器晚期,忻州就有人类文明的印迹,新石器时期遗址遍布全市,夏商遗迹丰富。这里既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织带,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古城秀容书院国学院大门联“史溯夏商源久远,文追汉魏韵飞扬”,就是对忻州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概括。
北城门名为“拱辰门”,意指此地为拱卫北野之重镇。忻州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南襟中原,北控大漠,《忻州志·形胜》中云:“忻郡为全晋后藩,三关内障,出入锁钥,诚属要地。”因而北城门楼有前匾“晋北锁钥”(原匾),北城门前联为:“弘开气象,登高共仰中天日;妙化河山,极目方惊二月风”。北城门楼后匾为“秀夺燕赵”,因忻州处燕赵之地,忻州城又名秀容城,“秀夺燕赵”的“秀”既有秀容之意,亦指秀色、出众。忻州有“三山并峙”之称,五台山、管涔山、系舟山东西矗立,亦有“三河之源”之谓,为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发源地,因而北城门后联云:“赵风汉骨,有台奇涔峻以东西兼顾;古郡名城,挟汾冽滹清而左右逢源”。
南城门名为“景贤门”,城南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集贤乡”,“景贤”由“集贤”而来。忻州人杰地灵,这里流传着“三义救孤”的故事,因古城有“七贤寺”,供奉着春秋时期的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灵辄、鉏猊、提弥明七贤,又有“金元文宗”元好问等众多文化历史名人,所以取名“景贤”,为景仰先贤之意。忻州人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春秋大义、诚信如鼎,因而南城门楼后匾为“诚鼎春秋”。忻州也是早期出现商业雏形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业发达,成为繁荣富庶之地。南城门后联云:“环城韵远,书亭毓秀贾商盛;绕郭流深,龙壁钟灵忠信延”。
南城门楼前匾为“三关总要”(原匾),因忻州境内山峦起伏,关隘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是早期开始多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上看,忻州古城与内长城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构成掎角之势,形成扇面,连通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因而为“三关总要”。
在忻州这块热土上,还写下了历代帝王修筑长城、民族忠魂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明代,“外三关”成为边防要塞和互市之地,雁门关及其军防体系书写了半部中国军事史。南城门前联曰:“人世几回,紫塞高悬秦汉月;山形依旧,金城空锁燕云秋”。
东城门名为“永丰门”,因云中河、牧马河双流交会,城东水草丰茂,物产丰饶;亦因明代四乡建制时的“永丰乡”而名。因而东城门楼前匾为“双流合抱”(原匾),东城门后联为:“碧野永丰,逶迤七岭开天宇;清波长漾,潋滟千畦润梓乡”。东城门楼后匾为“涛涌河汾”,因忻州历代廉吏辈出、蜚声三晋,有金代的张瀚,明代的姜涛、张泮、陈功等涌现,所以取先贤姜涛的“涛”字,而河、汾是指黄河和汾河,这里代指三晋。东城门前联为:“腾二水以搏烟云,鳞文烁日;卧一城而观世界,角握存雄”。
西城门名为“新兴门”,因东汉曹操设新兴郡,有“新续兆瑞、兴盛绵长”之意,故名。原城楼有“九峰雄峙”匾,意指西城门面迎九原冈,城西九座山峰叠嶂雄立,气势磅礴;亦指西城门地处忻州城最高处,在古城战略防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古城四座城门楼的匾额、楹联浓缩了忻州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神韵,是忻州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展现。正如教育家黄炎培的联语:“城外山河,楼中书卷,一般不厌百回看”(藏书阁联)。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忻州这块文化沃土,还孕育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和文化巨匠,在古城西园,他们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灵光闪耀在亭台楼阁上,散发着隽永的魅力。
着汉服游古城。冯晓磊摄
走在忻州古城沧桑的青石板街上,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能与这座1800多年前的古城相遇,实属幸运。那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门楼楹柱上,联锦积玉,字字珠玑;檐下横匾,墨迹生辉。那些穿着汉服的小姐姐与现代潮人相拥相携,穿梭于一座座古风浓郁的四合院,游走于香味诱人的烟火巷,融汇于古城的闾阎里坊……对于他们而言,这里才是心灵的归宿。而这座古城,也曾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的心灵归宿之地。不同的是,诗人所处的是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家山归梦图》(其三)中,诗人曾有这样的诗句:“游骑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如今,人们在这里却可以尽情地享受慢生活、品味人生的美好。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包容、奋进与守望和谐地统一于一座古城中。你可以逐门逐户体味一番史诗传奇、文心雅韵,可以到关帝庙戏台根儿看一出慷慨激昂的北路梆子,追寻昔日的铁马冰河、风云过往;可以在槐树院舒心地品一杯香茗,看一场民歌二人台,体味走西口人炽烈缠绵的爱情故事;可以在月上城楼之际,登上鳞次栉比、书香浓郁的秀容书院,看满城灯火璀璨、天地同辉……
假若遗山先生能回到今天的忻州古城,他还会伤心、伤痛吗?他一定是欣然、欣慰的。
一路走来,我好像找到了自己。
来源:忻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