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皇帝通常被视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显赫高贵。然而在清朝,却存在一个官职,其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历时276年只有两人担任过。这个官职就是“摄政王”,他们代表那些因为年幼或生病而无法管理国家的皇帝,行使国家领导权。值得注意的是,摄政王并非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而是对这些皇室成员的尊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摄政王才是这个封建王朝真正的掌权者,对于皇帝而言,摄政王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回顾古代历史,参与摄政的人很少有能够善始善终的。以汉朝时期的王莽为例,他曾担任过摄政一职,但最终逼迫幼帝退位,自己建立了新朝。然而,王莽最终的下场却是极为悲惨,不仅身首异处,头颅还被后世把玩了两百多年。清朝从建立到覆灭,历经了276年,期间更新换代了12位皇帝,而摄政王却只有两位,分别是多尔衮和载沣。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因此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然而,皇位之争愈演愈烈,多尔衮作为嫡子,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了先发制人,皇太极联合其他势力活活逼死了阿巴亥。失去母亲做依靠的多尔衮地位一度跌落谷底,只能依附于皇太极。皇太极登基后,多尔衮一直跟随他征战沙场,为大清立下了无数功劳。然而,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了皇位争夺的焦点。尽管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占据了上风,但朝臣们考虑到多尔衮更适合当皇帝,最终皇位被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多尔衮为何放弃皇位,有许多传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与孝庄太后的情谊。福临少不更事,受到多尔衮的压制,直到多尔衮去世,福临才真正接触到政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至于清朝的另一位摄政王,是晚清时期的爱新觉罗·载沣。他是光绪帝的亲弟弟,也是后来的宣统帝溥仪的父亲。年轻时,载沣曾出使德国,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然而,他虽然清楚清朝的命运,却未能像多尔衮一样具备治国的才能。在担任摄政王的三年里,他未能挽救清朝的命运,随着大清的覆灭,他也随之倒台。然而,载沣的事迹并未就此结束。面对晚清遗老复国的请求,他坚决拒绝,并热情地接待了孙中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时,载沣前去劝导溥仪,显示了他一直与中国百姓站在一起的立场。
这两位摄政王在担任职务时,都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一个生活在满清鼎盛时期,一个生活在衰落时期,但他们对清朝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名声虽有很大的差别,但无论如何,他们对于清朝的影响和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