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儿姜维(3)
姜维,一个在蜀汉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将领,他的志向在三国时期备受关注。在诸葛亮看来,姜维的志向和自己一样,都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观点并非凭空臆断,而是有确切的证据支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诸葛亮给姜维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写信,明确表示姜维“此人心存汉室”。这一表态表明诸葛亮视姜维为知音,对其抱有信任和期望。
然而,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姜维既然心存汉室,为何会接受曹魏的伪职?这种疑问合情合理,毕竟姜维曾在曹魏中任职,这种行为似乎与他心系汉室的立场相矛盾。但仔细思考,这一疑问并非不能解答。
首先,诸葛亮的评价可能是基于政治制度和选人制度的角度,而非简单的名目。在给蒋琬的信中,诸葛亮可能是在强调姜维所学的“郑学”,这是一种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解释,结束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郑学的核心在于对儒学礼仪的重视,而礼仪是当时人们对秩序的向往的体现。姜维所学的“郑学”或许使他对蜀汉的政治制度产生了认同,这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何称其心存汉室。
郑学的兴盛,与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形成鲜明对比。曹魏的制度只重门阀,忽视个人能力,导致统治阶级腐化。而蜀汉则借助郑学的理念,注重儒学礼仪,使得政权相对稳定。姜维作为受过郑学教育的人,可能更能理解并认同这种政治制度,因此才会被诸葛亮所看重。
了解姜维所受教育的内容,即“郑学”,对理解他的政治立场至关重要。郑学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学问,主张对儒家经典做出自己的解释,结束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这种理论规范化,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表明了当时人们对秩序的向往。姜维所学的郑学,使他在政治立场上更趋向于蜀汉的制度,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理念相契合。
考虑到历史背景和姜维的政治立场,诸葛亮在信中所称的“心存汉室”更可能是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说的,而非简单的口号。姜维的政治理念与蜀汉的制度相符,这也为其在蜀汉的升迁和信任提供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姜维被视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但并非他的正式接班人。诸葛亮在临死前明确指定了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甚至规定了后续的继任计划,其中并未包括姜维。这表明姜维的地位虽然重要,但并非诸葛亮心目中的继承者。
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核心军事人物之一。但他所面临的挑战也在所难免。历史将在他的手中出现转折点。究竟是全军覆没,还是全师而还,这一切将在未来的战局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