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重新组织和表述这篇文章。邱清泉,这个名字对于熟悉抗战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与张灵甫、孙立人等将军齐名,是国民党军中一位兼具文武双全的儒将。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蒲州乡的邱清泉,早年热爱读传统经典,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攻读经史,并以其出色的文章才华受到经史学者陈子万的赞誉。
高中毕业后,邱清泉在上海大学社会系半工半读,而当时的校长于右任先生则是一位革命党人,鼓励学生参与革命救国。受到这种革命思潮的影响,邱清泉毅然投笔从戎,前往黄埔军校进行军事训练。毕业后,他参与了东征、北伐等战役,逐渐在国民革命军中崭露头角。1934年,邱清泉考试第一名,赴德学习,并成为国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留德将领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邱清泉回国驻防南京,经历了南京保卫战。然而,由于兰封之战的失利,他遭到同僚的责难。尽管如此,邱清泉在抗战前期的一场昆仑关大战中表现卓越,率领第五军收复了重要地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因此荣获四等宝鼎勋章。
1943年春,邱清泉回到第五军,成为新任的第五军军长。他对士兵的关爱备受称赞,深知军中士兵多数来自农家,因此常常与士兵同桌而食,关心他们的生活。即使在训练最紧张的时期,他也规定每日操课不得超过八小时,并鼓励士兵养成午睡的习惯。邱清泉提倡“养兵重于训练,训练重于作战”,给基层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昆仑关大战后,邱清泉的军事才华备受赞誉。然而,他在徐蚌会战中阵亡的消息让许多老兵感到悲伤。在我邀请的一次聚餐中,陈友礼和何绍清等原国军第五军的老兵们共同回忆起邱清泉的好。陈友礼老人表示,邱军长对下级非常友好,尽管有人戏称他为“邱疯子”,但实际上他对士兵非常关心。何绍清老人也回忆说,邱清泉没有架子,对当兵的人很好。
最终,在徐蚌会战中阵亡的邱清泉成为老兵们心中永远的英雄。陈友礼老人深情地说:“这么多年了,只要一想到他,我的眼泪就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