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从一个顶强的国家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因为近百年来,我们的国民都睡着了......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来挽救,不然中国就要亡国灭种了,大家要警醒!警醒!”
这是1924年,国父孙中山先生仅存的一段讲话录音,而他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国人觉醒。
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国
回顾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真正使得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拉开差距的,就是在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此之后,西方进入迅猛发展的工业时代,当1976年由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之后,西方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带来的生产力与科技带动着经济飞速发展。对此,马克思曾说过:这一段时间人类的生产力比自诞生起所有时代加起来都要大。
而当西方世界经历这划时代的巨变时,反观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沉醉于自己所谓的康乾盛世,在大清朝繁荣太平的假象之下,东西方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大,直到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扩张殖民地的时候,大清朝皇室还在玩弄着那所谓的权术与愚民之术,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等,让中国的百姓以为大清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富有四海。
而自以为是的清朝皇室实行锁国政策,将一切海外之地的人称之为“蛮夷”,言辞之间往往带贬低之意,就连民间的东西方交流也不能正常进行。
乾隆年间曾有英国商人来华,对乾隆皇帝进言:你们这里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何不开放海岸,互通有无?乾隆自负地对其回道:我大清威震中外,万邦来朝,你们这些蛮夷岛国如何能与中国相提并论?直接拒绝通商的请求,殊不知也等于关上了与世界连接的窗口。
并且由于认知价值的不同,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人完全不知机器为何物,只知道“士农工商”的阶层顺序,满脑子都是四书五经中的酸儒腐文。还大言不惭地贬低工业产品为“奇淫技巧”,不值得去关注。可以说,整个大清朝从上到下都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自醒。
直到1894年,日本对大清不宣而战,在偷袭驻守牙山的清军后,中日甲午战争就此爆发,大清以惨败告终。这场战斗让其他国家看到了大清的腐朽与落后,列强纷纷宛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般蜂拥而至,他们在中国掀起了瓜分殖民利益的浪潮。
可悲的是,面对中华大地惨重蹂躏的状况,国人真的就如在梦中,眼神空洞,对国家的灾难报以看客般麻木心态,真可谓民不知有国也,更遑论为国效力与以死报国的想法。只求自己苟且偷生于世,国家荣辱漠然视之,哪怕成为亡国奴也心甘情愿。
最后,被船舰利炮轰开国门的大清朝,以割地赔款来获取自己苟延残喘的机会。但在帝国主义贪婪的掠夺下,沉重的债务压力最终还是落到了老百姓的头上。
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孙中山大声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清王朝,复兴民族成为了爱国人士为之奋斗的毕生目标。
---------------------------------------------------
团结华侨,获得资助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原声彩色影像,在清王朝大厦将倾之时,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带领一众爱国人士走向觉醒的呢?
孙中山本名孙文,是广东香山人,因为后来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以中山樵的名字掩人耳目,所以干脆后来改名孙中山。他从小就有着救死扶伤梦想,所以他在接受了较为西式的教育后决定学医,并给自己取号为“逸仙”。
这时的他对从政并没有什么想法,唯一希望的就是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医术更加精湛,这样就可以救治更多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而由于其父亲是个基督信徒,所以孙中山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欧美的传教士进行接触,在取得医科学院的毕业证书并成功拿到外科医生的执业凭证后,孙中山来到内地开设医馆。
而年轻的孙中山正好处于中国社会从封建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观念和科技所带来的降维打击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当时落后弱小的中国被西方列强任意凌辱,普通的老百姓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如此国家如何能够安居乐业?
手里的手术刀再锋利,医术再精湛又有何用?医术只能拯救个人,我要挽救的是这个生病的国家和民族,而孙中山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从政的想法。
之后,借着医学院的掩护,孙中山开始秘密地进行革命活动,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后,便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主张建立联合政府。随后又建立了香港分会。
1894年,孙中山眼见时机成熟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时,却因为叛徒的泄密导致失败。之后,清政府将其列为了头号通缉对象,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不过在这期间,也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当时,许多在海外的华侨同胞长期受到异国他乡人民的敌视和轻蔑,总感觉自己寄人篱下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祖国有朝一日能够繁荣强大,这样才能不被他人看清,而孙中山和他所宣传的革命观点的到来无疑使得他们又看到了希望。当时许多华人开始支持革命事业,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牺牲生命。
1905年,孙中山将华兴会、光复会还有兴中会在日本东京进行合并,由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取名中国同盟会,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一度在华侨圈子引发了热烈反响。
同年10月,同盟会越南分会成立,随后更是在新加坡、南洋的怡保、缅甸、泰国等一大批东南亚国家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他们纷纷创立分会。1909年,美国芝加哥、旧金山、温哥华也陆续加入,最终形成了但凡有华侨存在的地方,就有同盟会的踪迹。
而这些海外华侨所贡献的力量十分巨大,资助的资产纷纷用于革命党人进行起义壮举。除此之外,他们还开辟了海外的舆论战场,这些华侨一共创办了上百种报刊,在上面抨击清朝的腐朽和袁世凯的专制,宣传建立共和国,为唤醒民智,打开民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天下为公,三民主义
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仅存的原声彩色影像,他表示当时的国人都睡着了,号召大家醒醒,为中华复兴而努力。
当时,在海外流亡的孙中山除了到处演讲宣传共和,筹资起义外,还在谋划一条最适合中国的出路,他认真研读了欧洲发达国家所撰写的,有关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等书籍,却发现即使发达如西方帝国,也依然存在有人要闹革命的情况。所以在吸取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那就是同时将民生、民族、民权同时解决。
民生即为人民生活之根本,第一个就是要平均地权,使得人人都有地,这也是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结合体,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和谐社会。第二个则是要限制资本对人民财富的剥夺,更不能影响国民的生计,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族说的则是要求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并且拥有自主权,团结在一起反对列强的侵略;民权则是呼吁全体国民都能参与政治,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权益,可以用来监督和管理政府。
而政府则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等权力来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实施仁政,给予人民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福利,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家和政府。
此外,孙中山先生还将儒家中的“仁”与西方国家的民主融合在了一起,就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民主义。在1906年12月的东京演讲中,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详细地阐述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而自同盟会成立后,他们就在为中国实现三民主义不断奋斗,并且也在时刻完善着它,使其不断成熟。与此同时,革命活动的星星之火也在各地燃起并不断壮大。
一次次不断的尝试,最终在1911年10月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最终被进步的历史潮流所淹没,中华民国登上历史的舞台,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与推动者孙中山先生,则被推选为第一届临时大总统,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等来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实现的机会。
这之后,孙中山也开始朝着实现民生主义迈出了步伐。他主张实业救国,并大力提倡发展经济。而为了促进国内的发展和交流,他力主修建全国范围内大跨度的铁路,并且还首次提出了修建三峡工程等水利建设的构想蓝图。
可惜的是,在这一阶段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一职。不过他的三民主义并没有停止,反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在探索实施和完善。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广州为大名鼎鼎黄埔军校举办开学典礼上再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纲领,再加上他对该校师生的训词,最终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国歌。
同年,他又在广州当地展开诸多演讲,其中有一段名为《勉励国民》的讲话被真实录音保存到现在,在这段孙中山仅存的一份留存于世的录音里,我们可以听到他以一种较为迫切的语速和心情说道:
我们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可到了现在却变成了最弱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看得起我们,他们都想要瓜分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局面的呢?这是因为近百年来,我们的国民睡着了,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所以现在请大家要想办法来挽救,不然就要亡国灭种了。大家要醒醒,要警醒。
即使距离百年时光,我们依然能听出孙中山先生对救国救民报以一种怎样的热切心情,这是对国家和民族何等的一种无私大爱。
最后的日子
然而,1924年的10月,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便装模作样地以共商大事的借口邀请孙中山来京,周围的人都劝说他不要前去,因为很有可能这就是一场鸿门宴。但是孙中山为了国家的统一,还是坚持带病北上。
12月,入京后的孙中山病情越发加剧,甚至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他的德国医生兼好友发现其眼球中带有黄晕,立马就意识到了他的肝脏已经被病情破坏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建议他立即进行手术。
而在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进行会诊后,最终确定了医疗手术方案,地点就在北京协和医院。1925年1月6日,孙中山的手术开始了,当医生将他的腹腔壁切开后,只见肝脏表面沾满了黄白色的结节,取出一小块出来化验的结论居然是肝癌晚期。
而在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手段之后,孙中山的病情依然不见丝毫的好转,在孙中山身体已经经不起折腾的情况下,最终转为中医保守治疗,可还是日渐严重。
在这最后的日子里,孙中山先生最关心的依然是国民会议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情况进展,而留给自己家人的遗嘱,仅仅只是:所留之书籍、衣物、房子等都交给妻子宋庆龄。儿女都已成人,能够自力更生,望其能继承余志。
到了3月11日的中午,孙中山先生躺在病床上喃喃自语:我因病所累,生死早已看开,但是导致全国和平统一的愿望未能实现,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奋斗,实现三民主义,那么我也死而无憾了。
1925年3月12日凌晨,孙中山先生的气息越发微弱,弥留之际依然重复着:奋斗,和平,挽救中国民族等话语,9时30分,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应该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继承从中得到的宝贵遗产。而孙中山先生作为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革命先驱,我们也应该去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