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是指: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爆发的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今天我们就来评述一下这场战争。
一。战争背景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池,迫使魏国成为其附属国。接着又大举攻韩,并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韩王异常恐惧,立即派遣使者入秦,表示愿意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意,并且擅自作主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想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
赵王贪图眼前利益,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将上党郡纳入自家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明显是从秦人虎口夺食,引起了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两国的矛盾便为争夺上党而激化了。
秦王在公元前261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hé)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听说秦军东进,就派遣大将廉颇率领赵军主力抵达长平,以图夺回上党,这样,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二。赵王中离间计、纸上谈兵将军粉墨登场
廉颇带领赵军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强赵弱,赵军连战皆负,损失较大。经验老道的廉颇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堡垒固守,以逸待劳,试图疲惫和挫败秦军。廉颇的这一手段起了作用,秦军的进攻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久攻不下的秦军,开始运用谋略来瓦解赵军,为之后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他们一方面假意热情接待赵国使者,同时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舆论,使得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可能,陷于被动与孤立之地。
另一方面,秦国看出廉颇是赵军的顶梁柱,决定使用“离间计”来破坏赵国君臣关系。他们派人携带重金去邯郸(赵国都城),收买赵王的心腹大臣们,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固守不出,是快要投降秦军的表现;而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流言传入赵王的耳中,他正对廉颇的固守疲敌方略极为不满,于是就这样轻易地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劝阻,任命赵括接替廉颇为将。有人要问了,赵括的母亲怎么会反对赵括当将军呢?
原来赵括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连赵奢都说不过他,但是赵奢从来不承认儿子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因此,等到赵括将要接受赵王任命时,他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长平战争的结果,证明了赵括父母判断是正确的。这也是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
三.战争过程及结果
秦王得知离间计成功后,立即增加部队,并秘密调骁勇善战的广武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之前的王龁。
白起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
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统率赵军向秦军发起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战,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退,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的预定阵地后,即遭到秦军的主力的强烈抵抗,攻势受挫。这时,预先埋伏的秦军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后方,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白起又下令突击队不断出击被围的赵军。迫使赵军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被包围的消息后,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编组成军,并率领他们亲赴前线,增援长平之战。这支队伍占据了有利地点,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赵军断粮四十余天后,军心动乱,赵括在等待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惨败,赵括也葬身乱箭之中。群龙无首,赵军无法再做抵抗,全部解甲投降。后来这四十万降兵,除了幼小的240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真够残忍的。秦军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最终胜利,自己也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伤亡大半。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赵国,还威慑了其他各国,为秦日后统一六国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成败分析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杰作,就秦国而言,统治者的正确战略和高超谋略,使秦国战胜赵国具备了可能。而名将白起在这次战争中用兵如神,运用《孙子兵法-势篇》中的“以正合,以奇胜”,使秦国军队“必受敌而无败”。在作战过程中,白起善于“造势”、“用势”,“其势险,其节短”。注重“动敌”,引诱赵军轻易出击,“以卒待之”,运用正确的兵力部署,将赵军包围起来,最后予以聚歼。
而秦王在关键时刻任命白起为主将,也做到了“择人而任势”。战斗过程中,秦国上下一起动员,协调配合,从而为白起的正确作战指导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赵国方面,赵王不顾敌我强弱的不同,一味追求进攻,不善于识别秦国所施的“离间计”,错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顶替老将廉颇,昧于“择人而任势”。 赵括本人又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点,没有也不可能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不“造势”,不“用势”,始终让对手牵着鼻子走。决战开始,贸然出击,被围之后,又无法摆脱困境,终于导致全军覆灭,丧身而误国。
总之,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中离间计,将军纸上谈兵,赵国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