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北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国大典的时候,远在成都的蒋介石却黯然神伤。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共产党的胜利了,因此,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决定先退到台湾,再做从长计议。
在走之前,蒋介石特地召见胡宗南和宋希濂。
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也都是当时仅存的实力派将领,手底下还有30多万人马,因此,蒋介石要稳住他们。
在谈到当前的形势时,胡宗南突然提出,说共产党有三个非常大的弱点,很有闹分裂的可能性。
蒋介石问是哪三个弱点。
胡宗南侃侃而谈,说:“第一,共产党内部并不团结,比如当年张国焘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共产党经常搞整风运动,很多人都受不了,选择了逃跑;第三,共产党的很多根据地都是各自为政,都想搞独立王国,必然会走向分裂。”
蒋介石听完胡宗南的分析后,表示非常赞同,把胡宗南好好夸奖了一番。
我们现在来看胡宗南的这三个分析,都是非常幼稚的,胡宗南完全是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分析的,却忘了共产党跟国民党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些事发生在国民党身上司空见惯,但是在共产党身上却是不可能发生的。
首先,张国焘的叛逃,并不能说明共产党的内部是不团结的,恰恰相反,通过张国焘这件事来看,大多数高级干部都是拥护中央的,比如朱德、刘伯承等人,都跟张国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即使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也明确表态不能搞分裂,更不能跟中央对抗。
而且,张国焘叛逃后,共产党内部变得更加团结起来,大家都对毛主席马首是瞻,没有人再生二心。
第二,共产党搞整风运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所以,那些受不了考验而逃跑的人,其实很多都是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走了也无所谓。
当然,在整风运动中也有不少冤假错案,但是在革命意志坚定的人看来,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只要坚定革命信念,坚信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不用担心,早晚会得到平反。
所以,通过整风运动,虽然有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但是留下来的队伍却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了。
第三,胡宗南说“共产党的很多根据地都是各自为政,都想搞独立王国”,这就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在国民党的部队里,派系丛生,各自为政,互相倾轧,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共产党的部队里,却有一个最关键的法宝来确保不发生这种事,就是“政委”制度,也就是“党指挥枪”。
这个法宝,毛主席早在1927年的“三湾改编”就已经确立了,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政委的权力比司令还要大,确保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在我党创建的各个根据地,也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模式,既有司令,也有政委,而且在各级机关也都设政工人员,都有着极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高度,并对中央高度负责,因此,不管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哪个根据地搞“独立王国”的情况。
所以说,胡宗南煞有介事地提出共产党的这三个可能闹分裂的弱点,其实都是自说自话罢了,根本不符合事实。
那么,胡宗南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其实也未必,他与共产党长期对抗,当然不可能不了解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组织架构,他之所以对蒋介石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只是在敷衍蒋介石而已。
蒋介石向来疑神疑鬼,到了这个草木皆兵的时候,更是对手握重兵的胡宗南、宋希濂很不放心,但又没有更好的人来替代他们,形势非常微妙。
所以,胡宗南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就“总结”出了共产党的这三个弱点,声称共产党肯定会出现“分裂”,到那时就是我们反攻的时候了!
蒋介石当然也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胡宗南这只是在“挟共自重”,要是共产党有那三个弱点,不早就分裂了吗,还会等到现在?
但是,蒋介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顺着胡宗南的意思,夸奖了他一番,然而转身离去。
大局已定,说什么都没用了。
(参考资料:《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胡宗南大传》《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