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座孕育了奥运会柔道冠军的岭南名城,正以深厚的柔道积淀和持续的人才输送,全力打造“柔道之城”的城市新名片。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柔道项目即将在肇庆四会擂响战鼓,这座“柔道之城”迎来了向全国展示其独特魅力的黄金窗口期。
作为肇庆柔道项目的杰出代表,2004年、2008年两届奥运会冠军,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党委书记冼东妹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肇庆特有的地域精神与文化基因,是滋养柔道运动成长的沃土。她畅谈了肇庆“柔道之城”的核心魅力,并就如何借势十五运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柔道运动在肇庆的长远发展分享了见解。
羊城晚报:请您向读者们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冼东妹:我是肇庆四会人,小学时在肇庆开始练习柔道,1990年入选广东省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很荣幸代表祖国参加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在两届奥运会上都获得了冠军。谢谢大家对柔道的关注和支持。
羊城晚报:回顾您的成长历程,您认为肇庆这片土地赋予了您和柔道运动哪些独特的基因?哪些因素让肇庆能持续输送柔道人才?
冼东妹:肇庆历史底蕴深厚,柔道在这里也有着扎实的基础和文化积淀。肇庆过去就有“武术之乡”的美誉,这片土地赋予我的最核心特质,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与肇庆地域人文中勇往直前的特质息息相关。没有这份坚韧,我无法坚持那么久,也无法不断挑战自我、勇往直前。肇庆的人文本身就积极向上,充满了自立自强的精神,这种基因深深塑造了我。我从小热爱体育,得益于学校和体校里浓厚的运动氛围,这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沃土。
羊城晚报:肇庆打造“柔道之城”,您认为这个称号的核心魅力应体现在哪里?肇庆在这些方面的基础如何?
冼东妹:“柔道之城”的魅力,核心在于柔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其所代表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柔道尤其强调尊重——尊重对手、尊重规则,以及友谊与热爱。这些精神在柔道运动中非常突出。肇庆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从我那个时代培养出奥运冠军开始,后续人才不断涌现,这充分证明了肇庆在教练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扎实的根基和成功的经验。
羊城晚报:若要将“柔道之城”的影响力从赛场拓宽到全社会,让更多市民了解、热爱柔道,您认为目前的突破口在哪里?
冼东妹: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深化体教融合,目前肇庆,比如我的家乡四会,已有14所中小学引入了柔道项目,符合国家体教融合的政策方向,但覆盖面还可以继续扩大。
其次是走进社区,让柔道项目更多地进入社区,组织体验活动、公益课程等,降低参与门槛,让市民能近距离接触、了解和尝试柔道。
最后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更大力度地宣传柔道文化、精神、益处以及本地取得的成就和故事。我个人也一直在努力以身作则地推广,因为柔道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益身心、值得推广的好项目。
羊城晚报:作为前辈和榜样,您对正在肇庆训练的年轻选手们有什么寄语?
冼东妹:我希望他们能珍惜当下的机遇。现在的训练体系非常完善,无论是省队还是肇庆本地的教练,很多都是前国家队成员,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和经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运会的柔道比赛就在我们肇庆四会举行。这意味年轻选手们在家门口就能观摩到最高水平的赛事。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学习和激励机会,希望他们能好好把握,近距离感受高水平竞技的魅力。
羊城晚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其中十五运会柔道比赛落户肇庆。您认为应如何借此契机擦亮“柔道之城”的金字招牌,推动柔道在肇庆的长远发展?
冼东妹:十五运是绝佳的契机,可以从两方面发力。首先是加强交流与推广,积极开展人才、技术、赛事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过去在相关协会工作时,就组织过不少赛事、活动和青训。通过十五运这个平台,将肇庆的柔道经验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吸引更多地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其次是深耕柔道文化建设。成绩是我们的底气,但“柔道之城”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柔道的核心格言是“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精力善用”强调珍惜时间、高效专注;“自他共荣”则深刻体现了尊重对手、懂得感恩的精神,正所谓“没有第二就没有第一”。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柔道在肇庆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能成为体现体育精神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真正发扬光大。
羊城晚报:最后,用家乡话为参加十五运会柔道项目的运动员们加油吧。
冼东妹:(用客家话)“希望参加柔道比赛的十五运会运动员能够赛出成绩、赛出风格,取得好成绩!”可能大家听不懂(客家话),但心意是真的。
文 | 记者 陈旭泽
图 | 记者 钟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