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离我们现在有好几千年了。那时候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相对有限。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大家的印象里,夏朝可能就像是个“小国寡民”的样子。就是那种:国家小小的,人口也不多;邻里之间能听到鸡鸣狗叫;但大家可能到老死都不太打交道。
事实如此?
其实,根据这些年的考古发现。我们知道夏代早期的中原地区可热闹了。那时候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就一两个大城市那么简单。而是城邦林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聚落。这些聚落可不是省油的灯和平共处的。他们都各自为中心,带着自己的小弟们相互较劲,竞争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嵩山东南的颍河流域的聚落特别多,可以说是当时分布最密集的城址群了。它们之间经常互相竞争与冲突。就像是现在的国家间的竞争一样。每个聚落都想成为最强的。
在这个过程中,以王城岗和瓦店为中心的聚落群逐渐脱颖而出,尤其在颍河流域基本完成了整合。形成了以瓦店为中心的聚落集团。这个聚落集团内部也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有明显的等级结构。最上面是像瓦店这样的中心聚落;然后是次中心聚落;再下面是基层聚落。这种社会组织结构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那时候的聚落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地,每个聚落应该都有自己的“专长”。比如说,淮阳的时庄遗址,可能就是一个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集中管理和储存粮食了。相当先进的做法。还有郾城的郝家台,以及附近的付庄、凌云台这些小型城址。从它们的布局和出土的器物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建起了专门的防御设施。很可能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有意思的是,在禹州还发现了一个专门从事石器加工的遗址。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石器的加工。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以中心聚落为核心。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资源和产品在不同的聚落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社会整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券桥乡大程庄村。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个叫八里桥的遗址,面积足足有135万平方米。据说是夏朝时候留下来的。是豫西南地区发现的最大和保存最好的一处二里头文化遗存。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在那儿挖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主要有陶器、石器和兽骨等。这些器物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遗址不仅规模大,而且保存得非常好。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夏朝时期的生活。比如那些陶器,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用这些器皿盛放食物和水的情景。石器则展示了他们的工具和技术,而兽骨则可能反映了当时的饮食习惯和狩猎活动。
怎么在这里在方城?
根据考古实践,在二里头那个年代,铜矿和绿松石这些好东西可是被严格管控的。只有二里头王都才能造铜器。在八里桥遗址发现的冶铸青铜的迹象,这说明了八里桥遗址的地位可不低。或许还暗示了它跟二里头遗址关系很紧密呢。另外,二里头王都需要大量的铜矿和绿松石资源,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器物,比如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青铜爵、青铜斝和青铜盉等等。这些资源在湖北和陕南都有发现,如果要运往二里头王都,最便捷的通道就是经过方城垭口进入中原腹地。而八里桥遗址恰好位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冶铸青铜的迹象了。
夏朝后期,二里头文化在中原地区那是风生水起,动荡融合之后变得特别强大。夏王朝的实力也是噌噌往上涨,中原地区逐渐就成了老大,影响范围也特别大。整个聚落结构就像金字塔一样,二里头遗址就是塔尖上的那颗明珠。周围还有新郑望京楼、郑州东赵、方城八里桥这些小地方就像群星拱月一样围着它。看来,那时候的社会已经统一,并且广域王权国家也形成了。
最近对八里桥遗址的钻探结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八里桥遗址出土的实物都是夏商时期的遗物,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在八里桥遗址的钻探和发掘中,没有发现任何夏之前的遗迹。虽然文化内涵比较单一,但内容非常丰富。这么大面积的遗址显然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划,更像是一个封国级别的地方。
很有意思!
关于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直有两个特别让人好奇的问题。一个就是,除了新密黄寨牛骨刻辞,二里头文化里还有没有发现其他记录事情的文字呢?另一个就是,夏代是不是真的已经进入了一个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时期?
还是个谜。
1994年,在一块陶片的内壁上发现了一个刻划符号,而在另一块采集的陶器上也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痕迹。这两件陶盆残片上,都刻着“曲钩形”的符号。
什么意思?
能解读吗?
各位师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