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决同意咱们红军应该由像毛泽东这样会打仗、有经验的人来指挥!所以我投毛泽东一票。”这段发言来自于遵义会议上的王稼祥。
前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说起遵义会议就不得不提起我国的两位在此时期的重要人物张闻天和王稼祥。
正是因为在会议上王稼祥投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票以及张闻天无条件的支持,才使得主席可以重新掌权。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这两位的名字,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又是为何呢?
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可以说他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国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国军开始对于我军进行了全面的围剿,在此局势下我军不得不走上了完了长征的艰难道路。
这次失败给我军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我军长征人数减了一半都不止。所以此次会议意义重大。
如若不改变当前局势,再不改变对抗国军的策略,未来只会更加艰险。
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有关于如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会议。在失败的打击下。
当时的张闻天任政治局常委,又与主席以及王稼祥一同前往遵义参加会议。在路上他们讨论了很多。
面对这次的失败,王稼祥焦急不已,他清晰的认识到。现在只有毛主席的思想可以拯救中国、挽回当下的局面。
就我党目前的局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过程中两人都被主席独特的眼光以及思想所折服,所以才有了后来两人在会议上对主席的拥护。
在会议上对于这次失败,博古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反而把原因归咎于一些客观因素上。对此张闻天十分不满。
他立刻出来对于博古的发言进行了反驳。对于博古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张闻天是十分看不上的。
他严厉地批评了博古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行为。当天的会议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大家对于博古的意见也不小,尤其是在有张闻天的带头作用下其他人也开始了积极发言。
在会议的第二天,面对大家都对博古进行谴责的局面时。王稼祥提出取消博古等人的指挥权,然后重新寻找指挥官。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就决定新的指挥官一事大家吵的不可开交,对于各执己见的大家,在最后关头王稼祥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毛主席。
使得主席可以重新掌权,在红军中拥有着决定的权利。
预示着由毛主席带领的新时代正式开始!
对于帮助过支持过他的人,主席一个都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席回想起来还说:“在遵义会议时是王稼祥、是他投了支持我的那一票,那一票举足轻重啊!”
二、王稼祥与张闻天
与之前的一些革命同志不同的是,张闻天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
也决定着他更早的认识到革命,在五四运动时期,他与其他同学一起积极的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中去。
最开始的时候,张闻天并不是从事革命道路的。当时的他也有着稳定的工作。
但是当他看见生灵涂炭的中国时,他坚定地选择了走革命道路。这一走就是一生。
张闻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在谁的手中,我就跟谁走!”这也说明当时在遵义会议时他为什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主席。
因为他相信我们的国家只有跟着主席才能走向成功、才能富有希望。
所以在遵义会议后,他坚定地支持着主席的决定,并且他积极地与广大群众做着思想工作,以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
并且张闻天此人心胸宽广、为人和善、不会与人红脸。对于权利也并不看重。
不仅如此,他还会主动让贤,把职位给一些更为优秀的人。
与张闻天相似的是,他也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较为完善的教育。
并且在20岁左右就前往俄罗斯进行留学。在当时战火连天的时候还能前往国外留学,他的家庭可想而知。
他一生都追求革命,他曾经说过:“革命是他一直的追求,他也会是革命最虔诚的信徒!”
王稼祥的性格与张闻天的性格截然相反,此人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
王稼祥给人看着不像革命人倒像是大学学者。事实也就是如此,此人身上有浓厚的书香气息,并且性格孤僻,这可能也是在中共七大时,他连中央委员都没能选上的原因。
但是主席惜才是有目共睹的,后来主席经过一番游说,才让他担任候补委员的。
三、原因
从两位在遵义会议上对于主席的支持,也可以看出这两位与主席的关系匪浅。
并且依照主席一贯的性格,也不会让这两位的才能所不能舒展。那么为我军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究竟因何原因而淡出呢。
建国后的两人主要是担任外交的工作。就张闻天来说,从他“三次让贤”便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认知十分的清晰。
不会担下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并且他自己也说过他更加倾向于从事外交之类的工作。
其实对于这两位来说,相比较带兵打仗,他们更适合做学术研究。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术派。”
因为与在战场上厮杀的各位将军们不同,经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适合做一些外交之类的工作。
但是对于新中国来说可谓是在战场上厮杀所得,所以对于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军们肯定更为重视。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像之前所说的王稼祥具有浓厚的书香气息,但是当时的组织中大多是在战场上奋战过的将领们。
可想而知,他们的交流也是十分困难的。就像俗话说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并且当时在反“围剿”期间,王稼祥不慎受伤。伤情严重,迫使他不得不前往苏联休养。
但因为当时的技术不发达,还是给他留下来病根。以他的身体素质根本没有办法担任高职、没有办法完成高强度工作。
现在看来还是十分可惜的,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出中央大舞台。
这也导致于他在人民群众中威望并不高,所以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他也没有办法胜任。
由此也可见,他的淡出也是不得不的一个必然选择。
结语
虽然他们渐渐淡出组织中心,但是英雄事迹永流传。对于他们对革命做出的贡献党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也不会忘记!
即使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后来的坎坷经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淡出中央,但是他们的光辉对于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在建国前对于我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先辈,值得被人民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