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藩王,那可是有好多方面的考量的。其一呢,他盼着儿子们能去镇守边疆,好好保卫大明的江山。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局势可不安稳,全国各地都还有反对的势力呢,元朝剩下的那些势力也特别强大。把儿子们分封到各个地方,让他们掌控军权,这样就能有效地巩固边疆,阻挡外敌的入侵啦。
另一方面,朱元璋还想着通过分封藩王,让他们彼此牵制,免得哪个藩王的势力变得太大,勾结起来闹事。在朱元璋心里头,就算藩王们争来争去抢权力,到最后坐江山的还是朱家的人,这大明王朝的根基还是在朱家人的手里头。
朱元璋借着胡惟庸和蓝玉的案子大肆屠杀功臣能臣,就是想给朱允炆清除掉一些不好的阻碍。胡惟庸那个案子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呢,像李善长这些人都在里头。朱元璋借着这个机会把丞相给罢免了,还废除了中书省,把皇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
蓝玉那个案子里蓝玉他们都被诛杀了,也死了一万五千人。朱元璋拿蓝玉谋反当由头,铲除了将领权力对君权的威胁。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就担心朱允炆的皇位坐不稳当,觉得朱允炆年纪小,没什么威望,也没啥政治手段,压不住那些开国功臣。所以朱元璋就把功臣给屠杀了,给朱允炆留下了像耿炳文这样少数几个幸存的功臣,希望能给朱允炆保驾护航。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猛将
耿炳文是在安徽凤阳出生的,跟朱元璋是老乡。他爹耿君用跟着朱元璋过了江,当官当到了管军总管,在跟张士诚激烈战斗的时候战死了。朱元璋就让耿炳文继承了他爹的官位。耿炳文在战场上的表现那叫一个出色,头一回打仗就缴获了三百多艘战船,还攻克了长兴,被封为永兴翼元帅府总兵都元帅。
第二年,他带着八千守军打败了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大明建立以后,他被封为长兴侯。在这之后,耿炳文跟着徐达去征讨北元,跟着傅友德去征讨云南,1398年又被派到辽东去了,给朱元璋立下了好多大功。
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派六十五岁的耿炳文带着十三万人去迎战。耿炳文刚开始打仗不顺利,后来就坚守在城里不出来,朱棣僵持了三天之后就撤兵了,还到处散布耿炳文失败的消息。朱允炆还真信了,就把李景隆换上去当主帅。李景隆可比他爹李文忠差远了,打一次败一次。等到朱棣快要打到南京的时候,李景隆投降了。耿炳文最后被人弹劾衣服上有龙凤图案,然后就自杀了。
朱允炆的错误决策
朱允炆的这个决定那可真是错得离谱。他根本就没好好弄清楚战场的真实情况,就仅仅因为一些谣言,轻易地把经验特别丰富的老将耿炳文给换掉了。耿炳文虽说一开始打了败仗,可他毕竟是经历过好多战争的人,对朱棣打仗的风格和策略那是了解得很深刻的。
而且耿炳文选择坚守不出,实际上是在等着好机会,想消耗掉朱棣的兵力和士气。但是呢,朱允炆却没给他足够的信任,也没给他时间。
再看看李景隆,虽说他出身挺好,是名门之后,可他那军事才能真让人没法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简直就是个完全没打过仗的新手,又骄傲又自负,还特别固执,根本就没法跟朱棣对抗。
朱允炆换帅这个做法,不但让朝廷的军队没了一个有经验的将领,还让朱棣看出朝廷又软弱又混乱。这个错误的决定,给朱棣的胜利埋下了很重要的隐患。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像以德服人、以礼制之这类的策略,本来是想着让朱允炆能通过温和的办法去处理藩王的问题,免得引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呢,朱允炆太着急想要成功了,把这些正确的策略全都扔一边不要了。
他刚当上皇帝就大力搞削藩的政策,直接就打压和消灭藩王。这种特别激进的做法,让藩王们个个都很害怕,觉得自己的地位和性命受到了特别严重的威胁。朱棣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要是朱允炆能听朱元璋的话,先采取以德服人的办法,争取让藩王们支持他,或者用更温和的削藩策略,慢慢地削弱藩王的势力,说不定就不会引发这么大规模的战乱了。朱允炆这么着急想要成功,不光让自己陷入了很困难的境地,也让整个国家变得动荡不安,陷入了危机当中。
反正啊,朱允炆在碰到朱棣造反的时候,因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没有正确地用上朱元璋留下来的厉害将领和策略,最后把自己给弄失败了。他的失败,不只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悲惨事儿,也是整个国家的悲惨事儿。
历史的反思
朱元璋的安排虽说好像很严密,可最后还是没能像他希望的那样保住朱允炆的皇位。这一段历史事件给后来的人留下了好多深刻的思考。
朱元璋选继承人的时候,看重家族血脉的延续,不重视实际的能力。朱允炆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不过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指挥方面经验特别少,做决定和领导的能力都不行。朱棣就不一样了,他有着特别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靖难之役里表现出了很强的领导能力和决断能力。
其次,朱元璋把功臣清除掉,虽说给朱允炆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可也让朝廷在关键时刻缺少有经验的将领和谋士。耿炳文是个猛将,却因为朱允炆错误的决策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其他有才能的将领,像徐辉祖等等,要么没被重用,要么受到猜忌没法为朝廷出力。要是朱元璋在清除功臣的时候能留下一些有能力又忠诚的将领来辅佐朱允炆,也许历史就会不一样啦。
朱允炆在面对朱棣造反的时候,轻易相信别人,自己没啥判断能力。他轻易相信了谣言,把耿炳文撤掉,让李景隆上任,结果导致战争失败。他的削藩政策太激进了,没考虑藩王们的反应,也没有合理的应对办法。要是朱允炆能小心处理藩王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决定,也许就能避免战争,或者在战争里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