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包围了北京城,4月25日,大顺军成功进入,崇祯皇帝最终选择自缢于煤山。这一天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明朝这个封建正统王朝的终结。李自成在北京城仅停留了42天,然而这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事情,其中包括他寻找崇祯皇帝的举动和对北京城的财富的掠夺。
大顺军攻入北京后,李自成首先命人全城搜寻崇祯皇帝,试图找到明朝的统治者。与此同时,他率军冲入皇宫,打开国库,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只找到了区区10万两银子。这令人感叹,在王朝灭亡的时刻,国库竟然只有如此微薄的数额,彰显了明朝的衰颓。
对于大顺军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参加起义军是为了谋生养家。他们期望攻入北京城后能够获得丰厚的赏赐,然而,面对只有10万两银子的现实,士兵们感到失望。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李自成提出了“助响”计划,即逼迫北京城的皇亲国戚和明朝官员捐款,设立了“比饷镇抚司”来执行这项任务,刘宗敏成为了这一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在李自成的默认下,刘宗敏指挥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城大范围地进行抓人、抄家、敲诈等手段,为了获取更多的银子,不择手段。各级官员被逼捐款,形势紧急。一时间,北京城内哭喊声声,甚至有“儒生纷纷乞考,填拥于市”的情景。在数天的残酷手段下,大顺军从北京城获得了财物和银两,总额达到7000万两。
然而,除了对明朝官员的迫使捐款外,李自成的军队在占领北京期间,对普通老百姓也毫不手软。起初,刘宗敏指挥的军队掠夺民财,实施严刑拷打。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的暴行变本加厉,采取“令五家养一贼”的方式,纵容淫掠,使得老百姓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北京城的居民陷入绝望,大顺政权最终在这肆无忌惮的行径下短暂存在,便迅速灭亡。
此时,我们可以对比崇祯皇帝在困境中的求情,和他在征收银两时的苦苦哀求。明朝官员捐出的两千万两无法与李自成的寻找崇祯皇帝和助响计划中的数额相提并论。或许,这也反映了当时明朝政权的腐朽和无力。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衰落不仅仅是外部压力导致的,内部腐败同样是致命的。
总的来说,公元1644年,北京城的陷落和大顺政权的建立,不仅是明朝灭亡的标志,也是一个政权更迭的重要时刻。在这一过程中,李自成的举动和大顺军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