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各地征战不断,这给无数名臣良将提供了建立功名的舞台。
在这些人中不乏王猛、谢安这样的名相,也有檀道济、韦孝宽这样的名将。
但在诸多牛人里,只有南梁的韦睿得到了“六朝人才之冠”的美誉,毛主席更是在其传记旁写下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注。
那么韦睿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一、战功赫赫的文人将军
韦睿作为南梁名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攻陷合肥、钟离大捷等辉煌战绩,为南梁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这名被北魏人称为“韦虎”的猛将,却并非行伍出身。
其祖先为汉朝丞相韦贤,而韦贤则被称之为“邹鲁大儒”,其学问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在韦贤去世的时候,其要求子孙们要传承学问,这让韦氏有着浓厚的经学氛围,韦睿自小也接受了极好的教育。
▲韦睿游戏形象
在韦睿出生的时候,其家族虽然不比汉时显赫,但其长辈依然会受到统治者的征召。
父亲与伯父都在南朝任职,其伯父在韦睿小时候,便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代名臣。
宋永光初年,青年韦睿在永州刺史袁顗的引荐下,担任主簿一职,但没过多久刘宋政局就陷入混乱,韦睿在乱世中先后跟随了几人,但很快韦睿就发现了他们能力上的不足,而提前离开了。
到了南齐末年,韦睿又一次在全国豪杰中寻觅良主,这次他选中了梁武帝萧衍。
经过交流和合作后韦睿认定萧衍有帝王之资,便全力以赴辅佐萧衍,在其称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萧衍的心腹重臣。
▲萧衍剧照
在南梁建立之后,便一直受到北魏的威胁。
当时北魏正处于鼎盛阶段,其国力兵力远远超过南梁,因此他们一直想要吞并南梁一统中国。
在这种局面下,韦睿成为了南梁的定海神针。
他先是在天监三年,击退了北魏的进攻,之后又在次年领兵北伐,连战连捷的韦睿直逼北魏重镇合肥。
北魏为了抵挡他的攻击,在合肥周边建立了两座小城来防守,韦睿不待援兵到来便对两城发动猛攻,最终成功拔掉卫城并夺下合肥,大大提振了南梁士气。
之后韦睿在北魏的轮番攻击下,不得不放弃合肥,在撤退时他选择为大部队殿后,北魏将士知道是韦睿坐镇后方,也不敢贸然发动追击,这让南梁的军队损失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天监六年北魏在休整后,再次派出百万大军进攻南梁的要害之地钟离,南梁守军虽然表现英勇但形势依旧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情况,萧衍请求年过花甲的韦睿再次披挂上阵,驰援钟离战场。
韦睿带领将士们飞速行军,在北魏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在了战场上。
▲钟离之战示意图
韦睿派人潜水入城,将自己到来的消息告知了城中将士,让他们恢复了作战的士气。
之后的战斗中,韦睿利用精妙的排兵布阵击退了北魏的多次进攻,最终还用水攻的方式击溃了北魏主力。
不但解除了钟离之危,还令北魏一蹶不振,为南梁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二、韦睿的治军之道
虽然韦睿为南梁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似乎并不足以令他成为六朝第一人才,钟离之战也不似淝水之战那么有名。
因此韦睿之所以备受后世文人学者的推崇,一定是因为他身上的其他闪光点。
首先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韦睿在军事指挥上的水平是无可指摘的。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文人将领,韦睿还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胆识。
▲韦睿画像
比如在合肥之战中,韦睿就力排众议,不待援军赶到便对北魏的两座小城发起了攻击,因为他知道取胜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寡,而是军中将士能否齐心合力。
韦睿每逢大战总会亲临前线指挥,南梁建立时他已经年过五十,不便骑马的他会让士兵把他放在板车上推到前线,坚持在战场上进行指挥。
士兵们看到如此主帅焉能不个个奋勇,这也是韦睿的军队所向披靡的诀窍。
在遇到不利战局的时候,韦睿身边的人总会劝他暂时后撤,慢慢再做打算,但韦睿却说:
“将军死馁,有前无却!”
每次都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样的勇气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不过有时即使将军勇猛,战士们也没有办法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那是因为士兵们对于将领还不信服。
但韦睿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对于士兵是仁爱和照顾的。
在行军途中如果士兵们没有扎好营,那么他就不会去休息,如果士兵们没有吃饭,他也拒绝提前用餐,这种爱兵如子的将领,又怎能不受到士兵的拥护呢?
▲南梁军队剧照
对于韦睿的这些特点,毛主席在他的批语中给出了准确的解读,那就是“仁者必有勇”。
韦睿作为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其内心维护正统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信念,是他勇气的来源。
他仁厚的为人和对士兵的照顾,又让他收获了将士们的支持,这些都让韦睿的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韦睿的果决也是其成为优秀主帅的必备条件。
韦睿在一生中有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在战争中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有人劝他使用较为保守的战术,或者等待援军到达后再做决定。
▲北魏骑兵
但韦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总是能够力排众议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且他对于战果的重要性,也有非常正确的判断。
比如有一次他决定派大军围剿从北魏城中跑出的几百人,其麾下将领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韦睿则认为这些人都是北魏精英,若能一举歼灭守城士兵必然军心溃散,城池也就不攻自破了。
后续事情的发展,正如韦睿预料一般,这也说明了韦睿高人一等的战斗智慧。三、什么是“韦睿作风”
毛主席在读了《南史·韦睿传》后,做出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注。
如果他仅仅希望领导干部们学习韦睿的爱兵如子和惊人的勇气,完全可以将其写明,但用“作风”做总结,说明韦睿身上还有其他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这从毛主席在书中做的其他标记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毛主席对于韦睿事必躬亲的做法十分赞赏。
在韦睿指挥的几场战役中,他总会亲自到战场视察,并反复确认地形以及敌人布防形势等细节,这让他总能制定出最合理的作战计划,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可以从容应对。
▲《反对本本主义》书影
毛主席在书中留下了两句“躬自调查研究”的批语,这说明了他对于韦睿这一作风的看重。
我们知道在革命伊始,毛主席就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更成了人人熟知的警句,因此毛主席一定希望干部们能够像韦睿一样注重实际调查,将工作落在实处。
韦睿另一个值得学习的点,在于其对同僚关系的重视。
在韦睿担任主帅的时候,其麾下经常有将领因为军功等问题产生摩擦,导致军队内部关系紧张。
韦睿在知道这些事情后,就会找到有矛盾的将领谈心,劝导他们以大局为重。
毛主席在读到其调解胡景略与赵祖悦的矛盾时,在旁边写下了“干部需和”的批注,而韦睿当时正是南梁军队中的“润滑剂”,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曹景宗游戏形象
在处理和同僚的关系时,韦睿也有大智慧。
在邵阳之战后,他和曹景宗曾经在一起玩游戏,最终韦睿取得了游戏的胜利,但他却大度地卖了个破绽,让曹景宗赢下了游戏。
这对于增进两人的感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毛主席也留下了“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的注脚。
最后,韦睿还是一个丝毫不贪恋钱财的官员。
在韦睿为官期间,他立功无数,深受萧衍喜爱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赏赐。
但是韦睿每每拿到这些财物后,都会将其分发给身边的人。
在攻下北魏城镇后,面对琳琅满目的财宝他也分毫不取,在他死后,家中居然没有什么余财,这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韦睿这种清正廉洁的为官态度,也深受毛主席赞赏,而这也是他对于所有干部的殷切盼望,自然也是韦睿作风中,重要的一环。
▲《韦睿传》书影
如此看来,韦睿身上不仅有古代士大夫阶级的忠义正直,还有严谨的实践精神,团结同伴的工作意识和清廉的从政态度。
这显然都是新时代干部必需的品质,难怪毛主席会提出让全党干部学习韦睿作风的号召。